吴华: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前途

来源:校董汇   作者:吴 华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6日

1.jpg


0.gif



目前,民办教育在全国的发展形势并不太乐观,主要是政策上有新的转向,导致大家对民办教育今后的发展前景产生了疑惑。

在讲之前,跟大家分享一个基本的事实,最近几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财税盈余省,即财政除了自用以外还有结余的省份,全国只有5个省份,包括自治区、直辖市。浙江在其中排比较靠前的位置。浙江省的区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远小于其他的省份,是全国区域面积最小的,但它是财政盈余省,即浙江要每年向国家贡献巨额的财政盈余,用于国家宏观调控。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浙江省在市场经济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它的发展主要是深入地进行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由此带动民间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浙江省也为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所以,在看待民办教育向前发展当中所面临的政策变动的时候,我们要看清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浙江省改革开放之初,温州最先进行市场化改革,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温州有一段时间把当地领头的私营企业主了抓起来,罪名是投机倒把罪,现在刑法里已经把这个罪名取消了。以前投机倒把是重罪,但没久他们就被放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中央已经认识到必须坚持在市场经济方向上推动改革开放。同理,民办教育的发展就是市场经济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如果我们用这种观点看待民办教育,在这个变动的形势面前,就不会迷失方向。

民办教育会消亡吗?


在三年前不会有这样的话题,然而现在大家确实有这方面的疑虑。这一疑虑的背景是什么?主要是2018年后,民办教育政策发生了转向。

学前教育阶段。2018年民办学前教育已经占比达到57%,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公办。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24条明确“遏制过度逐利行为”。这意味着中央对民办学前教育的判断是非常负面的。我看了这个文件以后,马上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强调这是对民办学前教育的污蔑。2017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3200亿,其中公办园在园儿童2000万,生均经费在1万元左右,需要占用资金2000亿。剩下还有1200亿,由民办园在园儿童2600万来分享,平均每个月收费在500元以下。在这样的一个水平上,说民办园是过度逐利,这个判断难以成立。更重要的是过度逐利的本质并不在于价格高低,而是质价不符,即质量低而价格高。但这种现象只有在垄断情况下才能产生,目前的民办学前教育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完全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当中,如果质价不符,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办园者根本不可能过度逐利。虽然不能排除个别的有这种现象,但绝不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这个判断在事实上就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有两条涉及到民办教育:第16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采用境外课程、境外教材做了严格的规范;第17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做了严格的规定。这就是从去年开始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的三个要点的政策背景,第一,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这叫属地管理;第二,与公办学校同期招生,这叫公民同招。第三,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由电脑随机录取,这叫超额摇号。

2020年全国在实施的这个政策时,其中对属地招生(在中央文件中是说属地管理,但去年的文件把它改为属地招生),即不可以跨县招生、跨区招生,做了严格限定。我看到2020年3月12号,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同期发布的相关文件后,马上给司法部写了一封信,说这个文件全是违法的。

至今为止,关于民办学校招生的规范行之有效的最高的法律文件,仍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27条当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决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这个法律文件、国家的行政法规到今天并没有废止。所以2020年3月,全国10个省份发布的类似的文件,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不但如此,在2018年前后,配合2016年全国人大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决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发布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都明确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特别明确指出,各地不得对民办学校设置异地招生的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出台文件限制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这个文件虽然是地方出的,但是背后的原因在教育部,因为教育部有统一部署。在国家法制建设的总原则下面,无论是教育部还是任何机构都必须依法行政,没有法律规定,没有法律授权,不可以随心所欲做好事,更不可以随心所欲做坏事。问题是我们常常忘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现在对政府是要求法无授权不可为。2016年国务院明文取消一切非行政审批事项,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2020年招生政策的合法性都是值得疑问的。正因为这样的政策背景,大家才感到了困惑,民办教育在中国还要发展吗?

在此之前,有一个背景是,2017年有一个叫吴小平的人发了一篇文章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现在他们可以退场了。由此引起全国民营企业家的恐慌,出现了一大波资金外逃,这件事情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分管经济的刘鹤副总理出来讲话,吴小平的意见不代表中央的意见,大家不相信;克强总理出来讲话,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家也心存疑虑;最终是习总书记召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发表了著名的“自己人”判断,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个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这里边还有一个插曲。2018年底全国工商联在南昌召开民办教育高峰论坛,在论坛上一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也说了句“民办学校举办者是我们自己人”。会议简报里边都有这句话,但最后公开发布的时候这句话没了,这个让大家感到很吃惊,是不是中央不同意民办学校举办者是我们自己人。有关部门去了解情况以后,发布了相关的信息给大家解释:并不是中央否定民办学校举办者是我们自己人,而是中央有规定,各级政府各种场合不能仿照习总书记说类似的话。因为前段时间我们讲“四个意识”,很多地方看齐意识,核心意识层层下放。中央是习总书记,地方就是省委书记,县里就是县委书记,这就乱套了。只有1个核心,没有31个核心和3000个核心。所以民办学校举办者是我们自己人,但是不要仿照习总书记这样说,那么大家也就没有产生更多的疑问。

但是在这两年形势政策变化下,大家仍然对民办教育今后的发展是有疑问的。

民办教育是怎么产生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它的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施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短缺现象,这是全球的共同特征。凡是实行计划经济都会带来短供给不足,教育也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而现在是50%多了;小学、初中、高中供给都是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公办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它的制度仍然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就是它的灵活性、多样性不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人民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教育才发展起来。那么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背景现在有没有发生改变?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影响民办教育有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制度能不能接纳民办教育?第二,市场有没有对民办教育的需求?第三,现在的基本事实是民办和公办共同发展,并存于当前社会,很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然也存在合作关系。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民办教育它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第一个因素,制度上能不能接纳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只要不放弃市场经济,民办教育就是这个制度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有一个特点,承认每一个人的自主性,每一个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因此在这种多样化的社会形态当中,单一的公办教育是不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只要我们还在搞市场经济,民办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必然需要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起,共同支撑教育对社会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

第二个因素,市场需求。到今天为止,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仍然是很小的。2020年,我国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已经达到4万多亿,其中给民办教育的财政经费只有1%左右,也就是在400亿左右。2020年后,我国学前教育80%成为普惠园,其中公办50%,民办30%,也就是说民办园的主体已经是普惠园,按照国家的统一规范,对普惠园要提供财政资助。这个资助有多大?如果你在北京,会发现这个资助很大,普惠园儿童每人每年市里是1万,区里是6000,也就是平均来看,在园儿童每人每年是16000;在唐山,在园儿童每人每年不会超过500,只有北京的1/30;而全国也不到500,所以财政资助还是很少的。因此民办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有政策支持以外,主要是依赖于学费。依赖于学费的基础是有人愿意付费,友人愿意付费说明市场对民办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现在依然如故。因为民办教育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性的公共教育服务。

民办教育在国际上还有另外一个词,叫私立教育。大家往往认为公办教育才是公共教育,民办教育不是公共教育。这个是完全错误的,民办教育也好,私立教育也好,只要是面向社会公开招生的,都是公共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尤其是在中国,民办教育是公共教育的组成部分,只不过这种公共教育是由民办学校来提供,而公办学校是由政府来提供。在所有者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公共职能是完全一样的。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都是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但是它们的经费来源至今为止差别巨大。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民办学校是站不住脚的。今后民办教育的发展必须是质量导向,有质量、才有社会需求、才是民办学校的立校之本。

第三个因素,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是竞争关系。在竞争当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对公办教育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全国600多个设区市,民办学校在初中取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民办小学也正在取得对公办小学的竞争优势。

这让公办学校感到压力,但公办学校没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而是甩锅给民办学校:改革开放以来40年,素质教育提倡30年,减轻负担提倡60年,现在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为什么?全是民办学校害的。这是典型的甩锅行为,公办学校为什么缺乏活力?是因为体制管得太多、太死,让公办学校缺乏办学活力。前几年,教育的改革方向已经很清楚了——管办评分离,叫放管服结合。但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把这个原因归结为民办教育害的。所以才有今天这些政策的变动,这也是原因之一。

民办和公办之间的制度竞争,是两种制度竞争,不是单纯的两所学校竞争。所有的民办学校和所有的公办学校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选择哪一种制度设计,效果是不同的。

民办教育现在的发展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2020年的数据没有发布,2019年民办学校19万所,在校生5600万,学校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3强,学生数占全国学生总数的1/5弱。也就说三所学校当中有一所是民办学校,5个学生当中有一个在民办学校就读,所以民办学校确实已经是中国教育事业当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

在民办教育中,民办学校在校生数量基本上都是往上走,职业中学除外。职业中学的在校生是下滑的,最近两年开始回升,但是离原来的高点还差得很远,公办中职也存在这个现象。中职在校人数总体上是下滑的,一是家长不愿意孩子去读中职;二是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导致整个社会需求发生变化。

最近,教育部一再重申,我们要坚持在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现在实际情况是普通高中占60%左右,职业高中占40%左右,我们要回到1:1左右的状态。没有人否认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到职业学校去调查一下,发现领导干部的子女基本上没有读职业中学的。自己的孩子不让读职业中学,凭什么要强迫别人的孩子读?这理由不充分。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一个正确的、合理的发展方式。

在民办教育当中,职业中学现在是得到政府财政资助最多的一个领域。与所有别的领域相比,职业中学得到政府财政资助生均是公办的1/6,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均是1/10,学前生均是公办的1/20,中职得到的财政支出最多。但是因为整个社会在发生改变,学校数也在增长,它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学前教育

2012年,学前教育公民办达到各占50%,2018年民办已经达到56%,超过了公办。在2010年以前,公办园是下降的,从6万所下降到4.8万所,2010年以后公办园快速增长,翻了一倍增长到10万所,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只增长了28%,也就是说,公办园的教育功能,或者说它的接纳能力只发挥了1/4。

同样的时间段,民办园的园所数量只增长了62%,远低于公办园的增长。这里有一个背景,2011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所以公办园增长速度快。但民办园的在园儿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园所增长。从1400万增长到2600万,增长了1200万,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新开的园,还是原有的园,园均规模都大幅增长,这也意味着社会接受了民办园提供的学前教育服务。民办园得到的财政资助生均只有公办的1/20。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同样情况,从民办教育促进法发布到2018年,15年间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增加了1000所左右,在校学生增加了1200万。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减少了28万所,在校学生减少了4400万。

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办学校减少的学生数,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整个人口下降,但更重要的是在公办学校在校学生下降的同时,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是增加的,这就充分证明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愿意放弃免费的公办学校,而选择了收费的民办学校。如果不是因为民办学校能够提供公办学校所不能提供的教育服务,他不可能做这样的选择。

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整体的民办学校的学校数增长了13万所,在校生增加了4400万接近4500万,也就是从1100万到5600万。学生总量上,基本上在2.6亿左右,这两年在校学生略有增长,达到了2.8亿,相比总量增长了2000万左右。民办在校生数的增加了4000万,而总量只增加了2000万,也就意味着公办减少了2000万。刚才讲义务教育提到,公办减少了4000万,为什么总量是减少了2000万?因为在别的阶段公办也有所增加。学校数上,民办增加了13万所,总数减少了16万所。所以公办学校总数减少了29万所左右。

从2003年到2019年,民办学校增长了13万所,相当于增长两倍,是原来的三倍。民办学校在校学生增长了4400万,增长了4倍,相当于是原来的5倍。民办学校学费收入增长了3400亿,增长了30倍,相当于是原来的32倍左右。

与此同时政府的教育经费从2003年的3400亿增长到2019年的4万亿,增长了13倍。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增长了15倍,但公办学校在校生减少了1/4,民办学校只得到了财政经费的1%,但是提供了公共教育服务的20%,所以民办教育是受到市场欢迎的。民办教育在跟公办教育的竞争当中,没有得到平等的竞争地位。

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明确要求清理和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到今天为止,歧视政策并没有受到基本的清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公共财政,本来应该是每个学生平等分享的,但民办教育只得到了生均1/6,生均1/10,生均1/20。

今年年初,我以小说形式发布了一篇政治评论。里面有段对话,核心意思是为什么公办教育要比民办教育更普惠?国家现在提倡普惠性学前教育,但是公办园的普惠是民办园普惠的20倍。有法律依据吗?公平吗?但像这些事情大家习以为常,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在观念转变上进入了误区,就是我们默认了公办和民办的等级差异,这是非常遗憾的。这事实也表明了人民选择了民办教育,所以民办教育发展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如果人民不选择他,政府又不支持他,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按照主要矛盾判断,民办教育不但不应该消亡,更应该获得积极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民办教育为什么比公办教育表现更出色?


我们具体来看,民办有好学校,公办也有好学校,这不是两所学校之间的比较,是两个制度的比较。

第一,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更有效率。民办教育更有效率的微观基础是所有人民不满意的学校,将被市场无情淘汰,剩下人民越来越满意的学校。公办学校没有这个效率基础,人民不满意,它还是继续活着,所以它的效率不行。

所以在相对于公共财政的效率方面大家是一目了然的。有人提出疑问,民办虽然政府的钱拿得少,显示出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高,但家长的钱拿得多,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不拿钱,民办要收钱,别的阶段公办也收钱,但是民办收得更高。也许有人想当然地说这个不能算民办的效率高,如果我们把家长的钱和政府的钱综合起来统一考虑,民办的办学成本只有公办的1/2左右,意味着如果民办学校跟公办学校同样地得到了应得的生均经费,那么入读民办学校的学生,平均而言不但不用交费,每个月还有收入。比如说公办园的生均经费是1万元左右,民办园只有500,如果按照民办的成本,只有5000元左右,从政府可以拿到9000元左右。因此每个在园儿童,政府给他的9000元中有5000元用来提供同样的教育服务,按照这个逻辑,每个入园儿童每个月还可以往家里拿400元。

所以,民办学校、民办教育的效率,不仅仅是指财政效率,它是一个综合效率。因为民办教育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管理效率,更高的市场适应的效率。这是公办和民办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差别。

第二,民办比公办有更多的选择性。更多的选择性是民办的制度优势。比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12000多所民办学校,按照现有法律法规,意味着全国人民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有12000个选择,但2020年招生政策出台后,变成只有10个选择,也就是只能在县里选了,它抹杀了遏制了民办教育的制度优势。公办学校一个县里边平均是100所,但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一个选择,因为一个学校一个圈。所以民办教育即便占用同样的资源,也给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现在我们在宣扬的零择校,最早是从杭州开始的,零择校在法律上是违法的。有人说义务教育法不是规定学生要就近入学吗?就近入学在法律上,对政府是强制性规范,必须要建足够的学校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对于家长是选择性规范,想就近入学,政府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想就近入学,政府不能强迫我就近入学。但是现在说反了,政府要你就近入学,就必须就近入学,否则是违法,政府不让你就近入学,就不能就近入学,否则还是你违法。因为我们有学区划分,它是一般是按在市区里面的街道划分,这样划分除非大家都在同心圆里面,否则一定有人是就远入学的,所以说零择校是违法的。

第三,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更加公平。民办教育要公益导向,更准确地说要考虑公平的需要。对于公办教育、公共政策来说,公平是它的核心价值目标。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保障公平,这个社会是不正常的。在教育当中,民办和公办谁更公平?在学校内部,民办和公办都有公平问题需要解决,但在学校之间,公办才有不公平,民办没有不公平。公平的本意是公共资源要分匀,没分匀就是不公平,这是唯一的指标,唯一的前提,不是公共资源不存在公平问题。

就像刚才在门口正在进行的婚礼,看上去一排全是豪车,这个公平还是不公平?这个问题就不能提,根本就不存在,除非他的车是利用特权得到的,否则的话他愿意用豪车,那是他私人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但如果公共的资源让一部分人多占,这就是不公平。所以在民办和公办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在公办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

民办教育对公平有重要的贡献


第一,增加了教育机会。任何一所民办学校的设立都增加了社会教育机会的供给,对公平的改进。

其次,由于民办没有得应该得的份额,那部分份额就留在了公办教育系统。其中相当部分的份额政府用于薄弱学校、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如果打压民办学校导致其萎缩,这些人将从民办转移到公办,这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或者财政经费。这个经费必然从原来留在公办的那一部分钱当中回流,结果就是公办学校的穷人受到了伤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限制和打压民办学校就是与穷人为敌。大家总认为民办教育是为富人服务的,这个理解完全错误。富人在民办教育当中并没有得到额外的好处,因为他要出更多的钱,这只是一个交易,但在公办教育中的穷人却从民办教育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民办教育也以这种叫做帕累托改进的方式来推进公平。

第三,民办学校选择性让那些差异化程度比较大的学生,能够优先选择他愿意的学校,这样使得我们在教育学的意义上更加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这是在教育学意义上的公平改进。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民办教育都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公办教育的公平问题有哪些?


民办有助于公平,公办存在难以克服的公平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关注公平,相反,政府高度关注公平。最近有一个全国性的公平改善行动,从2013年开始的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线的国家验收,到2020年全部验收完毕。结果显示,上海是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这一数据有8项指标,在8个方面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学校之间差距是多少呢?我选择其中最具有可比性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校均之间的差距3~8倍。公办教育是不公平的,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不是政府不想让他不公平,是公办教育制度本身就面临着公平悖论,这也不是中国一国的事情,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全球公办教育能够在公平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首选是北欧地区,其中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就是芬兰。因为它有一个特点,它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规模都只有150人左右,班级规模都有十几个人、20个人左右。它是小班小校的情况,在全球属于特例。全球的普遍情况是,学校规模是严重不一样的,只要学校之间存在规模差异,就不可能是公平的。

所以这个情况是公办教育自己内在的制度缺陷或者说制度局限,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但中国和国际相比有一个特点。在国际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办教育的水平只在平均水平,因为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家长对质量的需求是无限的,这个矛盾永远不可克服。所以他们让公办教育处于平均水平上,来作为克服矛盾的一种制度设计。中国采取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建立一个等级体系,北京有最多的公共教育资源,其次上海、各省会城市,再其次地市,再其次下面的县城,再其次农村。看起来中国这个体系很复杂,其实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政府的有限财力和无限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只不过人家是大家全平均,我们是让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好处。

从我们现在社会发展方向来看,中国的制度是要改革的对象,但改革的结果就是现在西方的结果,大家公平地、平等地分享有限的资源,如果不满意,你自己多出钱去寻找额外的教育服务。这就是公平的制度设计,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多吃多占。那么按照现在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性验收的结果,全国的情况是在一个县里边,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平均是三倍左右,不管有没有通过验收,都是这个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很难解决,或者说叫古巴比伦的通天塔,永远达不到顶点。

教育部公开发布的验收标准,小学不能超过0.3,初中不能超过0.4,即便达到这个标准,通过验收的公办学校相差也有3~8倍左右。如果按照0.3的差异系数,那意味着最好的学校和最差的学校相差4倍以上。如果要消除这种差距,全国需要500年,一省要需要100年,一县至少要20年,前提是上面的不动,下面的往上。现在是下面在往上跑,上面跑得更快,所以实际情况差距是扩大,不是缩小,而且新的技术革命将会扩大这种差距。比如科大讯飞推荐的智慧课堂、智慧教室,这就是我们下一步教育装备、教育条件改善的重要方向,这当然是值得肯定和追求的,但它同时会带来学校之间差距的扩大。这个情况不单是设备的问题,还有我国整个城市化过程中,资源是分层集聚的,有更强能力的老师一定会往城里跑,更难的是我们的学生也都往城里、更好的学校跑,所以很难解决差距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观念的变革、制度的变革。

从这个比较来看,无论是效率、选择性、公平方面,民办教育都要优于公办教育。

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公办教育占主体,不单是中国的现象,更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但是现实并不是合理性的天然依据。如果现实就是合理性的天然依据,所有的社会变革将不会发生,人类也不会从奴隶社会走向今天的市场经济。一切现实的都是值得改变的,也都必然会改变。

现在的公办教育体制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特点是大规模、集约化、标准化、统一性。而现代社会正在从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转向智能文明,新文明的特征是多样性、开放性、自由性、选择性等等。公办教育除非凤凰涅槃,否则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要。

这三大社会核心价值方面,民办教育都表现得更好。所以中国民办教育的制度、政策会影响民办教育出现的早晚和快慢,但是民办教育出现是必然的,因为民办教育的制度更符合市场经济,更符合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民办教育目前的困境与前景


除了政策形势变化外,目前目标教育的困境源于三大危机:

第一,观念危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民办教育具有正当性、必要性与必然性,但现在产生了疑问。

第二,制度危机。民办教育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然而我们现在的政策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管制民办教育。比例管制、指标控制,都是计划经济的做法,这否定了民办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也是对国家基本方向的一个反动。

第三,政策危机。民办教育的发展本来是按照立法的程序来稳步推进的,但2018年以后,政府3天一小策5天一大策,搞得大家头脑发昏,不知道下一步还有什么政策出台。各省通过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现在都受到了破坏,它没有实效,但是教育部可以肆意破坏它。我还特意查了一下2017年河北省发布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中等以下层次民办学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与当地公办学校同期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各地不得对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设置障碍。

最近传言的民办教育比例管制,我的判断:第一是逻辑混乱,于法无据,市场经济没有比例管制这一说,它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的制度要求。第二是违背常识,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对私立教育设置比例的。第三是脱离实际,广东在东莞珠三角地区普遍的民办学校学生占比30%以上,怎么把它限到5%?还有很多县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60%以上,怎么把它限到5%?浙江省小学是14%,初中是19%,怎么把它限到5%?

今后教育发展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教育发展要跟社会发展相协调,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只要我们继续在市场经济道路上前进,这一点目前来看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我们改变了市场经济,就完全抹杀了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也是与全世界为敌。

第二,两种制度一定是优胜劣汰。文明的变化,文明的演进,今后的教育应该是多样性的,有公办有民办。财政体制是学生本位的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来源于每个公民,所以当然大家应该平分。宪法明确了每个人权利平等,任何个人、组织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你没有任何理由要多占。现在的不平等只是历史的原因,未来一定是向更平等的方向演变。

第三,教育要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是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公办教育的计划管理模式不可能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民办学校也应该反省怎么样让学校获得办学活力。所以今后的制度架构应该是普遍的教育凭证制度,把大家的钱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更多的民办学校和较少的公办学校。为什么还有较少的公办学校需要,因为每个社会都有弱势群体,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公办教育产生之初是打着为穷人的旗号,现在异化了,它要回归本位,回归初心,牢记使命,要为穷人服务。但是公办教育规模太大,不可能实现初心和使命。

所以我们基本判断是:就全国而言,短期内民办教育将会受挫;就具体地区而言,比如说唐山,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样的形势下,依然坚持人民本位、发展本位,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要来看待民办教育,非常值得肯定。

回到浙江的发展历史,为什么现在发展这么好,因为坚持了市场经济取向,而很多省份还是抓住计划经济不放。同理,市场取向就是人民本位,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坚持人民本位,坚持人民中心,才能够坚定信心,坚定信念,不至于左右摇摆。

中期政策有惯性、不确定,但长期一定光明灿烂。因为民办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

那么要切实提高发展民办教育,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他有优越性。其次,我们要从思想上清除一切强加于民办教育的污蔑不实之词,切实保障民办教育的合法权利。继续完善民办教育法制建设,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如果不规范就会被人们抛弃,但是政府首先要守法,依法办事。

民办教育是中国社会制度选择和文明进化的共同选择,民办教育有光明的前途,暂时的乌云不可能永远遮蔽太阳的光芒。

 *本文整理自吴华教授2021年4月10日在唐山市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编辑推荐

微信咨询

QQ咨询

电话咨询

0571-8102 2998

校董汇公众号

即晓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