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局下,民办学校发展战略的“快与慢”

来源:校董汇   作者:张 阔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4日


2.jpg


0.gif


2004年,我进入民办教育行业工作,也正是在那一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还依稀记得,当时社会各界围绕着教育的公益属性、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甚至是“盈利”与“营利”的一字之差,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

 

十七年的时光倏忽而逝,其间,个人曾因徘徊在教育的公益性和市场性之间无所适从,暂别这个行业,却又为对民办教育这一承载未来创新希望物种的眷恋而回归。当下,适逢修订后的实施条例颁布,耳闻目睹民办教育行业内外对未来的关注、期盼和焦虑,似乎有一种“昨日重现”的感觉,却唯有亲身参与这段旅程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外部环境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往复变化,自己的内心又走过了怎样的千山万水。

 

感慨之余,也不由得联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以时下流行的标准衡量,我们身处的民办教育行业到底算是一个“快行业”,还是一个“慢行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教育素有“百年树人”的特质,对于大多激进的“颠覆式创新”比较谨慎,甚至被认为是信息化等领域创新的“最后堡垒”;时至今日,学校的学科设置、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还保留着数百年前学校的诸多痕迹,从这些角度来看,教育应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慢行业”。

 

然而,当教育之前冠以“民办”二字时,面临的外部生态环境更为复杂。我们接触的很多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一直在焦灼当中度过,很难拥有属于“慢行业”的淡定和从容。尤其是近年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从政策法规的调整到资本市场的震荡,从信息技术的跃迁到公共舆情的发酵,都对民办学校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民办教育从业者迅速应对。尤其在当下,民办教育行业的瞬息万变,即便和很多以“快行业”著称的领域相比,也不遑多让。


由此,不难发现,民办教育行业因其教育属性,需要更多的恒心和定力;但又因其面向复杂外部环境的特质,需要敏捷反应和迅速决策。如何在学校发展战略中,平衡“快”与“慢”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对于民办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考验。


平心而论,大多优秀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对于教育教学等“内核”业务,普遍保有长期主义的精神,坚持稳扎稳打,并不急于求成,这也正是民办学校在激烈竞争中仍然保持不败之地的根基。但对于因其“民办”属性而需要对外拓展的市场部分,却往往更倾向于可以速成的“拿来主义”:比如,借助公办名校资源为学校背书,快速拓展学校影响力;比如,组织招生团队学习各个行业的高效营销话术,在一场场的招生战役中加以应用;再比如,聘请外包的广告公司或影视公司,基于他们的创意经验拍摄及制作气势磅礴的学校宣传材料……


不可否认,这样的狂飙突进在一定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为很多民办学校当年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当下外部形势的变化,风行一时的“名校办民校”遭遇严控;信息的高度发达让言过其实的营销话术无所遁形,家长学生对以宏大叙事和单向推送为特质的宣传方式也逐渐产生了免疫力……种种变化使得民办学校期待速成品牌的“终南捷径”不复存在


更值得警醒的问题是,民办学校当下面临的舆论环境日趋严峻,正如我在此前文章所提到的,在面向大众的媒体中,关于民办教育及民办学校的报道,负面新闻占据了绝大部份。除了能够获取因在学校就读而产生切实体验的学生及家长的支持外,大多民办学校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难言积极正面,而民办学校在面对时下重重压力时,却很难找到行业之外的力量为其发声,也与这样的刻板印象有密切关系。探究民办教育“风评”不佳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缘于这个行业中长期萦绕的公益性和市场性之争;另一方面,也与民办学校作为以教育教学为主业的机构,面向复杂行业生态发声以及重大舆情事件管理能力的相对薄弱有关。

 

面对这样的严峻现实,在新条例尘埃落定之际,纵然有太多与机制有关的迫切问题需要解决,民办学校仍有必要投入一部分的精力,在构建自主品牌和提升品牌形象方面发力。从持之以恒的优质内容输出到与家长学生的真诚互动、从品牌体系的重新构建到舆情事件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些战略努力,相对于此前“借力打力”的捷径,似乎显得有几分艰苦和笨拙,却是民办学校摆脱当下困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这是《孙子兵法》中对用兵之道的经典描述,也是当下民办学校面对复杂变局时所应具备的战略能力。衷心期待广大民办学校能在战略的快与慢之间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点,实现内涵品质和外显品牌的双重突破,收获时间的玫瑰。

编辑推荐

微信咨询

QQ咨询

电话咨询

0571-8102 2998

校董汇公众号

即晓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