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张建平:回归教育本原的至简管理

来源:时代教育管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9日

1.jpg


# 编者按 #

即使在各具特色的全国知名民办学校中,开封求实中学也显得有几分另类。坚持平民教育的定位、无为而治的领导风格、“吃大锅饭”的薪酬体系,种种近乎“桃花源式”的教育理想,却在创始人张建平校长的带领下,一一照进现实,延续二十余年的辉煌。这样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本期,校董汇对张建平校长进行了电话采访。


0.gif


1

从“小家”到“大家”的教育之旅


1993年,张建平的女儿小学毕业,和千万个小升初的家长一样,张建平也因女儿升学的问题而牵挂,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相比他人,她思考的问题要更多、更深刻。


正是在那一年,开封市取消了重点初中,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已在教育行业工作多年,身为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张建平对何为理想中的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但她也深深知道,在当时公立学校课任教师“强弱搭配”的原则下,原本有能力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儿,可能将不得不面对师资参差不齐,一些老师敷衍了事、浪费宝贵青春时光的情况。

怎么办?爱女心切的张建平最初的设想很简单,向自己当初任职的学校提出请求,希望由自己来带女儿就读的班级,组织比较优秀的老师,作为教学实验田。然而,这样的请求却遭到了拒绝。当时的领导拒绝张建平的理由是:教育要均衡发展。

做事向来有一股韧性的张建平并没有因此灰心,不久以后,借着一次去教育局开会的机会,她又向当时的一位局长表达了自己想办一个班的愿望。这位局长不仅被张建平的设想打动了,更提议让张建平举办一个学校,从一个班开始办起。就这样,一所崭新的民办学校即将浮出水面。

“我们俩一拍即合。”张建平笑着说,之后相关文件很快下达,这所中学正式成立了。在确定校名时,张建平回想起自己在公立学校的任教经历,其间耳闻目睹的一些弄虚作假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对她触动极深。出于想办点实事的考虑,她把这所新学校命名为开封市求实中学,校训也被定为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很多民办学校相比,这个有些朴素的名字或许显得不够洋气,但它实实在在地反应了张建平的价值观。


2.jpg

▲ 初办时的求实中学


“第一是为了我女儿而办学,第二就是想实实在在干点事。”这两个朴素的初衷支撑着张建平和刚成立的开封市求实中学,在筚路蓝缕间奋勇前行。求实成立之初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教室,就向当地一所厂办子弟学校租了两个教室,教师每节课只能发六块钱的补助,张建平本人还要兼任几门课的教师。第一年只招了一个班59个学生。

办学之初,有各种艰辛,但张建平为女儿办一所学校的初心,以及此后倾心办学的实际举动,收获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帮助与信任。求实当时一没有钱,二没有资产,校舍都是租的,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的家长,都是出于对张建平的高度信任。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家长甚至会在年底捐助一些资金。

求实成立不久,一次意外的重大考验悄然而至:一名学生在游泳课上不幸溺亡。除了为一个年幼生命的逝去而悲痛外,这样的校园安全事故也让学校面临生死考验。关键时刻,张建平并没有选择为了减少损失而和学生家长对簿公堂,而是开诚布公地与家长沟通赔偿事宜,获得了家长的谅解。赔付的过程中,无力支付赔偿金的张建平得到了家长委员会的帮助,最终依靠家长们的捐助,筹集到了大部分的赔款,学校的老师们也主动提出一个月不要工资来作为赔款资金。

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和危机后,依靠着高水平的管理和教学,求实在家长们中间口耳相传,第二年、第三年……学生和班级的数目稳步增加,直至今日五个校区,15000多名在校生的规模。求实也成为了开封市每年投报学生最多、在校学生最多、值得信赖的的热点中学。


3.jpg


萌发于“为女儿办一所学校”初心的求实中学,在二十七年后,已成长为惠及万千学子的参天大树。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其间,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理想自由生长的力量。


2

绩效管理何妨多点“人情味”?


师资问题是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求实中学的教师团队则是一支令人艳羡的精锐之师,不仅有过硬的教学水平,更有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更难得的是,这一切是在看似“无为而治”的管理中得以实现的。

学校成立之初,规模还很小,没有奖金,工资也不高。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张建平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去关怀每一位老师。每年的春节,她都会到亲自逐一登门,到各位老师的家中拜年。即使此后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张建平还是延续了给每一位老师送贺卡的传统。“感情是一种文化熏陶,我对老师好,老师能够感觉到,所以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张建平说。


4.jpg

▲ 2015年12月,开封求实教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建平在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上,分享《如何打造一支金牌教师团队》

办学初期,学校的老师大多原本就是张建平的朋友,到学校来是实心实意地帮忙,依靠的是友情和信任的支持。2000年以后,求实中学的规模日渐扩大,对外招聘的教师也越来越多,管理需要规范化。从那以后,求实中学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绩效管理制度。


但与很多学校层出不穷、细致入微的考评标准相比,求实的这套绩效管控制度因为处处透露出“人情味”,而显得有几分另类。求实中学摒弃了诸如排名、末尾淘汰制等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的考核模式,而是独辟蹊径,开创了“整体达标”这一考核方法。只要班级的平均分数与学校的总平均分相差不超过一分,就算是达标。达标的教研组所有老师都可以拿到全额奖金。

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未高度量化的绩效体系,反而激发了教师的努力,教师关心教研组集体达标甚于关心自己的分数。这种看似简单的管理方法,恰恰可以减少教师相互戒备、“藏一手”等情况的发生,鼓励他们在合作分享当中实现共赢。即使是新进来的应届毕业生,只要肯下功夫,也能在考核中达标,现在的求实,达标率基本可以达到90%以上。

“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是求实中学激发教师能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则。“过于注重结果评价,会让老师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而挤压学生的时间。”张建平如是说。

而求实中学关于教师过程评价的方法同样称得上是“不走寻常路”,充满了“求实”的特色。在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价中,既没有发放表格,也不需学生勾选分数,而是给学生发几张白纸,在70分钟之内写下对老师的感受。

张建平解释说,以往那种勾选打分的模式,一来,学生不一定上心;二来,部分老师可能会在打分前或明示或暗示,要求学生给自己打高分。而改用文字评价则可以有效克服这一弊端。“我们要求不能直接写某个老师好,要写为什么对这个老师感觉好?他有什么值得你感觉好的故事?这样一来,老师就忽悠不了学生了。就像退潮之后,海滩上一目了然,什么都看得到。

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优秀的教师更容易脱颖而出,收到学生翔实而诚恳的评价;相形之下,对于那些不够优秀的教师,学生往往无话可写,或者三言两语简短带过,或者以负面评价居多,两相对比,教师之间的差距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5.jpg


张建平回忆道:曾经有一位从某知名民办学校跳槽来求实的教师,在求实干了两年,却因为学生评价太差,无法胜任班主任的工作,主任的职务也被拿掉了。她很委屈,向张建平哭诉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学生评价这么差?张建平告诉她:“不管你以前是多牛的老师,在求实,你就要尊重求实的文化,不能跟学生过不去,要学会尊重学生、爱学生。你不爱学生,学生不会给你写好话的,不要觉得冤枉。”这位教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发奋学习改变,今年又重新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深受学生欢迎。

结果与过程这两个方面的评价结合到一起,求实发奖金、涨工资全部依据它们。过程评价占60%,结果评价只占40%。也正因为这样,在求实不会有过去那种老师盯死学生的事情,师生关系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3

学会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成功的教育


“我知道孩子学习不好,我也知道孩子将来可能考不上好大学,但是我不能让孩子学坏,所以我要让孩子上求实。”这是家长说过的最让张建平校长最感动的一句话。

家长对“求实中学”有这样朴素而深刻的认知,与张建平多年来重视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张建平一直对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帕夫雷什中学心怀向往,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推动“让健康和快乐伴随孩子的一生”的教育理想,而要让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既需要获得家长的全力支持,也要推动学生的切实改变。

在张建平看来,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石,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充满亲情呵护的教育,它对于人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在家校沟通方面,张建平从未停止创新的探索,从最初担任班主任时的班主任信箱,到此后的校长信箱、学校礼堂演讲、致家长的公开信,每一个阶段,张建平都会广泛尝试家校沟通的各种方式,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她与家长之间沟通心得,分享教育思想的前沿阵地。

从2006年起,张建平校长就开始撰写博客,十余年来笔耕不辍,目前已有原创文章一千多篇,拥有数百万粉丝,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文章是写给家长的。

今年,张建平校长又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开设了音频节目专栏“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些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问题被张建平一一剖析,其中没有冠冕堂皇的套话和空话,而是将她本人数十年来的教育经历、以及与家长长期交流积累的数千个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融会贯通后,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有近百万人次的播放量。“有时候你以为的仅仅是你以为的,能和孩子共情同理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在节目的评论区中,家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6.jpg


如果说学校的道德教育获得家长的支持更多地是通过理念的传达实现,那么推动学生的改变则需要更多“以身示范”的部分。而求实中学在开学之初的校本课程培训,是实现这一改变的关键步骤。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虽然学生们要在求实中学经历数年的学习,但形成习惯最关键的时间点,是初一新生刚刚入学的十天。张建平和老师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间段,因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求实中学,初一新生入学的十天,全部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由张建平和老师们自己撰写。从饭怎么吃、桌怎么摆、床怎么叠的日常细节,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个人仪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就会受益终身。学生结束十天的学习后回到家中,家长会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张建平非常重视“无言之教”的价值,有一次新生入学后,她去学校餐厅里看看,发现有一个完整的包子扔在泔水桶里了。她把包子捡起来,用水冲干净,通知全体学生集合,说:“这是我刚刚在泔水桶里捡到的包子,现在我要吃下去。”学生们都很惊讶,泔水桶里的东西怎么能吃呢?张建平告诉学生们,因为粒粒皆辛苦,这是劳动换来的,不能浪费。她这一吃,很多女生都哭了。所以现在求实浪费粮食的现象非常少。

“要在这十天里,让学生换一个人,价值观也发生改变”。正是由于学生学会了怎样守规矩,做一个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规则的一个好孩子,求实中学的管理成本得以大大降低。大多学校必备的政教处和教务处在求实中学都不存在,甚至连晚自习也不需要教师来盯班。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求实中学的另一个“利器”是独特的晨会制度。绝大部分学校的晨会都会用来晨读、默写、小测验甚至上课,而在求实,这些是被严令禁止的。张建平要求老师们利用晨会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形式不限,素材由教师们在群里分享贡献,从经典美文、名人格言到感动中国人物,应有尽有,还会贴合时事热点,“最近的疫情期间,我们讲的就是钟南山、李兰娟等战疫英雄的故事。”
 

张建平认为,就像肚子饿了要吃饭,人的大脑也会饥饿,饿了就需要精神食粮。一个好的晨会能让学生好一天,一个好班会能让班级好一个星期,一个好校会能让学校好一个学期,凭借这一系列德育链条提供的高端精神食粮,求实的学生总是处于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自然也就能达成人格上的健全发展。


7.jpg


由于求实中学取得的斐然成绩,很多学校都来参观学习,但却往往难得其要领。张建平说:求实的文化不只是教育学生的那部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校的价值观。“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三观正,教出来的学生不可能不正。只学表面上的形式,却未能效仿求实关爱学生、育人为先的文化,自然难以实现同样的效果。

2020年,随着“公民同招”政策的推进,招生全部使用电脑排位,很多民办学校因为生源问题而倍感焦虑,但张建平却并不为此感到担心。“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能教,不管你学习再弱再差,做人和做学问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是真的学不来,但只要学会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成功的教育。”


4

教育传承中的“和而不同”


2011年,张建平校长出版了《为女儿办一所学校》一书,引发了巨大反响。也正是在这一年,她的女儿韩微微历经了英国留学和在多家媒介工作的经历之后,决定返回古都开封,创办求实国际高中,与母亲在中原大地的教育舞台上并肩而立。


8.jpg


母女之间的教育接力成为教育界的一段佳话,但在当下第一批民办教育人纷纷寻找“接班人”,越来越多的“校二代”接手民办学校的情况下,张建平却表示:并没有考虑让女儿成为自己的接班人。的确,虽然同为民办学校,但女儿创建的以小班制、国际化为特色,在开封属于高收费的求实国际高中,与张建平坚持平民教育定位的求实中学,在教育形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张建平将属于教育家的精神和情怀传承给了女儿,但却并未苛求女儿复制自己的道路,而是给了她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深谙教育本质属性的张建平也从未想过寻找所谓的“继承人”。她更希望通过求实的文化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延续下去,这样,无论是谁来带领这所学校,求实永远还是求实。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正在加入民办教育的大军。有的怀抱理想白手起家,有的从父辈肩头接过重担,对这些“新生代”,张建平建言,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这一辈是苦出来的一辈人,而80、90后这一代人往往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民办教育其实挺难做的,要吃得了苦,更需要创业的那种激情和担当。”

采访临近结束,张建平寄语民办学校办学人,做教育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很多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失,往往是因为校长太过吝啬,这样的学校势必难有长远发展。



采访后记

回顾求实中学的二十余年办学历程,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条有几分“另类”的发展道路:从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到学生评价,都有别于当下的很多学校。


其实,无论是以赤诚之心获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以富于人情味的管理激发团队的内生动力,还是通过“身正为范”让悬在半空中的德育落到实处,这些,都是中国悠久教育传统沉淀的精髓,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多数教育人对这些理念并不陌生,只是当越来越多的前沿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当求新求异成为一种风潮,能如张建平一般,保持足够定力,坚守教育初心,对“大道至简”的传统智慧深信且笃行者,终究是少数。


“其实办好学校很简单,那么是什么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呢?”几年前,张建平在为书籍撰写的引言中,曾经这样问道。求实中学二十余年的简单管理实践,正是对这个问题的精彩诠释。也为广大民办学校管理者以简驭繁,寻找破局之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编辑推荐

微信咨询

QQ咨询

电话咨询

0571-8102 2998

校董汇公众号

即晓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