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魏书生:敬畏常识,教育在坚守中清晰

来源:时代教育管理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6日

1.jpg


# 编者按 #

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魏书生老师无疑是一位现象级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朴素简单却极具魅力,激励了全国万千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迈向卓越。但以教育改革家著称的他,却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教育要回归常识。那些传承千年的教育常识,如何在当下的时代绽放光彩?备受碎片化信息困扰的教师和学生,怎样以高度的专注力面对未来?对于民办教育的未来,他又有着怎样的展望?本期,校董汇访谈的人物是魏书生老师,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当代教育的传奇人物,倾听他分享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0.gif


1

倾力而为,不负这个时代


“我们生活在最幸运的时代,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总觉得如果自己不多做点事,不快点发展,就好像辜负了这个时代。”尚有几分微凉的初夏时节,我们的对话从魏书生老师对于时代的感触开始。


出生在建国初期,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动荡岁月,魏书生老师对于稳定时代的来之不易尤为珍惜。而他四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也几乎与改革开放的时间完全重合。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魏书生老师不仅仅是一位见证者,更以教育改革者的身份倾情投入其中,在教育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深刻的印记。

1978年,几经周折,二十八岁的魏书生成为盘山县第三中学(现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在当时大多数教师还习惯亦步亦趋的常规教学的情况下,魏书生凭借自己对于教育的热忱和善于探索的特质,开创性地陆续提出了“六步课堂教学法、语文知识树、班级管理自动化”等教育创新举措。在那个传媒并不发达的时代,魏书生从万千教师中脱颖而出,影响力遍及全国,成为同行学习的典范。


2.jpg


此后的魏书生,又经历了多次的角色转换,从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到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同时还兼任各种社会性职务。在每一个教育角色中,他都全力以赴,追求极致。就任校长期间,他以民主、科学为指引,积极推动学校改革,学校屡获殊荣;担任盘锦市教育局长期间,盘锦市教育局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先进单位,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视察盘锦教育时表示:“实施素质教育,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当然,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坚持了数十年的全国巡讲报告会,常常以三天一个城市的节奏奔走于全国各地。


但在魏书生的心目中,最偏爱的仍然是教师的角色。用他的话来说:“当自己可控的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心也更静一些。”

正是因为如此,魏书生在各种教育角色的切换中,一直未曾远离教育一线的工作,担任实验中学校长时,仍然坚持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即使是在担任教育局长期间,也仍然坚持上课。

如果说,多重身份的转换和常年行走于全国各地的经历,让魏书生对教育有着广博的视野和鲜活的思考;那么长期坚持教育一线的实践,则让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并非停留于纸面空想,而是有着极为务实而沉静的部分。


3.jpg


2010年,魏书生退休,但仍保持着忙碌的生活。他担任了几所学校的名誉校长职务,应邀去全国各地做报告分享……本该安安稳稳“享清福”的他,在古稀之年,依然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当下,经济繁荣发展,政治日趋稳定,文化丰富多彩。在享受时代带给咱们的恩惠同时,也要对时代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嘛。”魏书生笑着说。


2

植根传统,汲取先贤智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中的这段开篇的文字为教育人耳熟能详,也是魏书生老师在访谈中提及频率最高的句子。在他的生动解读下,距今两千年的教育理念却让人并无疏离感,而是给人以切近的感觉。这或许正是深得传统文化精髓的魏书生老师,多年来通过知行合一的努力而收获的成果。


从孔子、墨子、孟子,到王阳明、叶圣陶和陶行知,魏书生致力于在古今诸贤的教育思想中汲取大量智慧,并将其一一付诸实践。

“一些根本性的思想,是可以实实在在地坚守的。比如《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样的理念,对你在当下的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难压力都是很有用处的。”
 

在魏书生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正是阐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他为我们如此解析道:“所谓的明明德,就是把内心深处光明的品德,看明白、说明白、写明白;人的责任就是眼睛向内,把好的自我、勤奋的自我、善良的自我看明白了,写明白了,让它一点点产生新的发展和新的萌芽,永远都是这个过程。用今天的话说,不忘初心,就是明明德;牢记使命,就是止于至善。”


4.jpg


与此同时,魏书生对于墨子的“兼爱”理念,也有深刻的认同。“兼爱,不止爱富人、有权势的人,也爱平凡的人,不容易的人。墨子对数学,物理,力学,光学的钻研程度,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先进的。”魏书生不无遗憾地表示,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墨子的高度,所以墨子这种注重当下事物研究的本领和兴趣,学习起来特别艰难,推广起来也很少有人应和。

 
而在近现代的教育人物中,对魏书生影响至深的则是叶圣陶先生。尤其是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理念“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魏书生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正是与叶圣陶先生的主张高度契合的。

“自己教育和管理自己,自己建立学习目标和计划,自己给自己留作业,确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享受到学习过程本身的愉悦和幸福,这样,提高分数,升入好学校等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实现了。”

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近代的“民主”与“科学”思潮,直至今日的现代教育理念,魏书生致力于探寻和传播的,是其中一以贯之,值得坚守的部分。“把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精华部分坚守住了,这样搞教育就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清晰,而且和今天所有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既不冲突,又结合了不断的微创新。”


3

守住常识,才有发展空间


虽然以“教育改革者”的身份著称,但魏书生对时下层出不穷的关于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词,却有着异常冷静的思考。与动辄以颠覆为目标的各种激进创新相比,他更多地倡导在守住常识基础上的微创新。


魏书生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不应该反复改革的。正如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所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术”,与如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实是相互融通的。“只有坚守根本的问题,才不至于陷入到无效劳动和对于一些口号名词的追求当中,只有把根本稳定住了,才能不断地创新。”

“把每个学生老师内心深处向善、勤奋、积极、乐观的部分,写明白,看明白,守住了,然后不断地再强化、浇灌。”这就是魏书生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解。


5.jpg


当下,跨界创新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但魏书生更看重通过刻意练习达到极致的坚守精神。他以科学发展为例打了一个比方:“天文学家不能一折腾就去研究地理,航天工程师也不能创新一下就去研究深海探测,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周而复始,通过上万的训练积累,才能有一点点的成长。”


与疾风暴雨的颠覆式创新相比,魏书生更认同“微创新”和“微成长”,而要体会到微创新和微成长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就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那么,什么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呢?魏书生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将其概括为两个十六个字。就学而言,是“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近、持之以恒”;就教而言,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人要进一步思考,自己对教学相长又有了怎样新的体会,什么新的收获;这个时代的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的教法又会怎样适应孩子这种变化。

魏书生表示:这些理念从古到今,都是适用的,“因为是常识,所以永远有发展的空间。”反而是个别炒作概念的人,千方百计地把明白的事情说糊涂了。即便是华为这样优秀企业的创新,“不也正是在几十年间,十几万人朝着一个方向微创新的结果吗?”


4

松静匀乐,以专注面对未来


在当下的智能互联时代,人们在获得更加丰富的资讯和日趋便捷的生活之外,也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所困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得不直面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如何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达到“心流”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成为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所关注的课题。而早在三四十年前就致力于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魏书生,在这一方面,可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和心得。


魏书生认为: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量和学习的方向都相当巨大。即使是最杰出的科学家,如牛顿和爱因斯坦,都难以掌握人类知识总量的0.1%。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只能在自己感兴趣,而且具有与生俱来特长的范围内进行钻研,而对于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只能放下。“要看得透,放得下,有舍才有得。这样大家就不必再盲目追求一些不可能的目标。而是通过目标集中,在内心深处产生愉悦感、自豪感和获得感,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

1979年刚刚从教不久时,魏书生就反复告诫学生,要密切关注注意力,忘记分数,忘记名字,感受当下全身心专注的快乐。时至今日,魏书生依然能够清晰回忆起自己带领学生做注意力体操的情形:当身体特别紧张时,可以管理自己的身体放松;当心情烦怨时,就重复“能静”,让自己心海的波涛变成小浪,平静下来;面对乱七八糟的事情时,要对没有规律的呼吸敲响警钟,使用匀的呼吸;在日常生活中,则要善于发现乐、强化乐、培养乐、扶植乐、浇灌乐,这是人生的责任。总结起来,就是“松静匀乐”四个字。


6.jpg


面对如今人工智能汹涌而来,对教育产生重大冲击的态势,魏书生乐见其成。他建议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和工具,让这些方便的工具浇灌自己的初心,培育自己的技能。“过去只能有课本来浇灌,如今可以用互联网浇灌你的技能,这比原来在学校、在教室里学到的要更多。老师可以在互联网世界中,找到世界上对某个知识点讲解最好的案例,再结合自己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


魏书生也同时提醒教育工作者,无论信息怎么发达,工具如何进步,归根结底,要为不忘初心服务,帮助我们牢记使命。教育工作者应该借此获得更好的成长,而不是成为信息和工具的奴隶。

被问及教师是否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失业时,魏书生表示:教师单纯讲授知识的职能肯定要失业,因为学生在网上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往往比老师讲的要先进;但教师对学生帮助“不忘初心止于至善”的职能,永远不会失业。“教师应当永远引领着学生,把你的优点长处看明白、想明白、说明白,最终回到‘明明德’的根本智慧当中。”


5
民办学校应自强不息,不要盲目攀比


1997年,以魏书生的名字命名的台州书生中学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以教育股份制形式创办的完全中学,由魏书生担任校长。自此,魏书生与民办学校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对于民办教育这一有别于公办教育的样态,魏书生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7.jpg


台州书生中学从办学初期就是股份制形式,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二十余年来发展相对平稳,目前已经有四个分校,一万多学生,一千多名教职工。魏书生向我们介绍,“学校办学的收支非常透明,每年招收多少学生,收取多少费用,如何支出,各项开销,都向大家公布,大家把学校变成共同发展的一个家。”


让魏书生感触最为深刻的是学校的常务副校长陶仙法,此前曾是椒江区教育局副局长的陶仙法,在学校一度面临困难的时候,主动请缨,加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并全身心投入其中。多年来,陶仙法与魏书生配合默契,不仅维持了学校的平稳运行,也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展望民办教育的未来,魏书生表达了乐观的态度。以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为起点,经历了此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与修订,在相关提法中,民办教育逐渐从“国家教育的补充”,转变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魏书生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重视,也蕴含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魏书生并不讳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办学校超过19万所,贫困地区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收费情况甚至有上百倍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办学校只能选择“眼睛向内看”,自强不息,而不宜盲目攀比。

采访临近结束时,魏书生也以肺腑之言寄语广大教师。虽然身为优秀教师典范,但魏书生并不认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清楚地了解,社会上其实有很多人是看不起教师的。“但正因为如此,教师才必须要好好干,唯有这样,才能增长能力,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魏书生甚至也不排斥优秀的教师改行,但首先必须要自身优秀,“优秀的教师即便不改行,也可以因为找到了教育的规律,找到了自我成长的规律,而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也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只能面对自己当下的矛盾和问题,我能做哪些事,解决哪些矛盾性的人生责任,同时也享受当下实实在在成长过程的愉悦。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想到更新的办法,只能是不忘初心,自强不息,明德心灵,这也是我四十余年来的一贯观点。”魏书生如是说。


编辑推荐

微信咨询

QQ咨询

电话咨询

0571-8102 2998

校董汇公众号

即晓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