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大咖汇:重构变局中民办学校竞争优势(民办学校校长必读)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7日


2021年12月19日,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再度在云端召开。在其中的圆桌论坛环节,多位来自民办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和校长,就民办学校面临的挑战、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民办义务教育的未来前景、民办学校如何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治理公参民学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火花。在此,将圆桌论坛中各位嘉宾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整理,与大家分享。
戚德忠: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温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黄建明:浙江绿城育华教育集团副董事长,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陈 峰: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总校校长,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新的政策环境之下,民办学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请各位嘉宾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的场景来分享一下,和过去相比,当前的民办学校面临着哪些挑战?其中最重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在新政新法背景下,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式、办学方法以及办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政策原因和法律原因所导致的,特别是2018年以来,政府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如果说民办学校面临着挑战,我认为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样在国家在缩减规模的背景下,不被淘汰出局。除了学科类培训机构和义务教育,刚刚九部委发的文件也明确要加强公办园的在园生的比例,还要提高普惠园的比例。这么一来,还有一大部分的学校要退出来。所以我认为随着监管的加强,最大的挑战怎么样在当前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能够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会活得好。
我觉得对民办教育发展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关于教育的政策,主要是刚才讲到的5%、双减、公参民等等,这些教育管理政策对我们的影响和冲击是立竿见影的。另一方面,从远期或者宏观上讲,一个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会往什么地方发展,我认为大家应该不要太乐观,因为民办教育实际上是家长购买,家长要有钱,经济形势要好,他才有购买能力。如果经济形势不好,有购买能力的人就会少一些,可能去接受免费教育的选择会多一些。此外,还要关注现在的出生率,近年来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除了极少数有年轻人口导入的城市,很多城市会面临着3~5年以后,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甚至最后到高中,整体的生源数量下降。然后公办学校的兴起,可能会分流很多的学生。过去有一些学校,它是基于政府资源不足而办的,这些学校就要考虑未来政府的资源是不是还不足,是不是政府的资源都有富余。最后,还要考虑共同富裕的因素,总体上讲共同富裕以后,我们直接面对的其实就是公办学校的教师涨工资,涨工资也就意味着教育日常运行当中主要的成本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越高,需要家长承担的教育经费就越多。这样民办学校要活下去,不仅是质量要好起来,可能还要涨学费,不涨学费老师可能就会流失,尤其是优秀的老师。
这个挑战,如果简单的说,我概括为叫做“变天”了,变成新时代了。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布局打法。向前看是新时代,向后看有两句古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社会对民办教育的需求和现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大家都感受到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意识到在新的时局下,我们如何去活着。如果说挑战,我认为是全方位的挑战。首先是举办者的价值观的挑战,不能挣钱了,不能把它当成自己的企业来看待了。第二就是情感上的挑战,很多举办者都把学校当成是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一种理解。事实上我们要清楚,新时代要求下的办的教育是社会的、公共的教育,所以这也是一个情感上的挑战,不能说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第三个挑战就是方式上的挑战,无论是招生的方式,还是课程谋划的方式,以及课堂双减等等实施后的整体管理方式。所以从观念、情感到方式,全方位的挑战都正在上演着。关于民办教育,其实民办学校管理需要两种角度:一个是老板的立场,老板的视野和角度,一个是具体操作层面校长视野和角度。我更多从校长这个角度来说,当下的民办教育要重新定位,就是说对原来的目标、愿景和做法要有一个重新的思考,也就是学校的再规划。作为投资者来说,现在更需要的是慈善家的胸怀和情怀;作为校长来说,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要拿高薪,这个做不到,大家都需要调整心态。所以现在的校长也要把握好度,把握好政府政策和投资者老板之间的这种度,这个很重要。作为校长不能凭着所谓一腔热血,就把人家的政绩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那是不可行的,还是要实事求是。我跑了好多民办学校,走过了很多地方,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要设身处地替老板想一想。这是第一点,作为校长要换位思考。第二我们办学要灵活调整思路。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个是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民办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靠规模的扩张做不到,要做精品。而且这个精品应该是每个地区都不一样,每所学校都不一样,要瞄准自己的目标人群。有的民办学校在当地还是质量最高的,有的民办学校已经是薄弱学校,是专门瞄准那些比较差的生源的群体,那么就要更新我们的观念,我们有些学校要调整。从过去的“育分”变成“育人”,像苏霍姆林夫斯基、像陶行知这样去办学。你要瞄准你的对象,瞄准以后,这个学校是有出路的。第三个就是办学的定位,是办大众化的学校还是办精品化的学校,学校要灵活,不能一个脑筋、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要审时度势,根据形势和区域的特点,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调整。我感觉当下的民办教育,办学条件优势已经不是第一的。我考察了很多学校,当办学条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之后,它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是没有必然的关系的。因此现在的民办学校要节约成本,真正要做专家,要做专业,要做内涵,要做课堂,要做课程。就像一个专科医院,你要有拿手的东西,你要有最好的东西,你要有魅力所在。每个孩子进到这个学校和进到其他的公办学校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在课程上,在技能上,在专业上,等等,我们要认真的思考。所以我到巴渝学校去了以后,两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要听几节课,我和老师商量重建我们的课堂,要把老师做大做强,把课堂做大做强,然后开发独特的课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学校还是能够办好的。
首先,这一次的调整是必然的,国家和人民都会提出这样的调整,因为本来教育是必需品,不是奢侈品,民办教育一开始采用了收费教育以后,由于参加的举办者、资本和老师太努力了,结果成果巨大,占了20%的优秀学生,投入学校的资金几十万亿,民办学校的比例占了30%,关键是把民办学校办成了优质学校,优质教育。教育是公共事业,是国家负责的,是人民大众的。公共事业应该是免费的,所以优质教育要交钱,群众就不满意了,政府就应该调整了,所以民办学校比例压缩到5%是必然的。以后作为民办学校办学者就要注意了,第一是要服从调整,第二调整后怎么办?就是要按照教育规律来办学校,而是不按照经济规律。我们按教育规律来办学校办教育的话,就是要保持优质教育,但是收费不能太高了,收费不要高过国家的生均费用。民办学校生存第一,价格不要太高,高了惹人恨。第二老师工资也不能太高,高了以后你把好老师都挖完了,造成不平衡。你想百分之二三十的民办学校都是好老师,都是高工资,人民也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谁都不满意,怎么得了呢,所以我们就只有限价。工资要跟公办一样的平衡,只吸引要办教育的人来办,愿意当老师的人来当,然后精益求精,这样来有特色,来吸引学生和老师。民办学校惹人恨的问题是办太好了,人民也不满意,要交钱,政府也不满意,那是公共事业,所以我们只有按照教育规律来办,不能按照经济规律来办,这样就搞得好。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
在当下,关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提法是“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办保公平,民办供选择”。最新的提法是“公办提供共性教育,民办提供个性教育”,“公办为普惠教育,民办为特色教育”,可谓众说纷纭。请各位嘉宾谈一下自己对于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首先都是教育。我们现在很多人把它一分为二,其实从教育的内涵来说,不管谁来办,关键办的是教育。公办学校是政府举办,民办学校是用民间资本来举办。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是要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民间资本或者民办学校举办者来办民办学校,不管是办哪一个阶段的民办学校,我认为更多的是教育的情怀。这里面不管是作为非教育人士,社会有志者来办的,或者是老板来办的,还是我们教育界人士出来自己创业,应该说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的情怀和理想。我们温州有很多民办学校,有几个比较典型的,我们那些老板赚了钱以后,他就耿耿于怀于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赚了很多钱,就想办一个好学校,让家乡那些子女们能够上一个好学校。所以他更多是一种情怀。现在把民办教育污名化,就好像民办学校一定是来赚钱,不是这样的。如果要赚钱的话,他可以在其他行业赚。而且我们民办学校也不是这两年才办起来的,一般都有二三十年历史,二十年以上的学校比比皆是,当然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一部分人是冲着利润来,但大部分应该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认为不同的责任和不同的情怀,举办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它也是不同的。政府办公办学校,不能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因为公办学校它有保公平、做均衡、做普惠这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到现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国家国力进一步的增强,公办学校也有非常高质量的学校,但是它的目的是让人人有学上,不需要我们民办学创业者来保公平,政府也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是政府的责任和职责。这么多年办下来,特别是其他资本和社会有志人员进来以后,这些人更多的是想办一所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我来投这个学校,我认为想办一个怎么样的学校。”那么这里面有两块,一块是办高端的,一块是办基本要求的,政府保底也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保得起来,还有一部分比如说像民工的,像新居民的,政府也保不了,量很大的。那么有一部分人也有这样的理想,所以应该是根据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按照家长的要求来举办有特色的学校。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求民办学校也要承担公平,也要承担均衡,也要承担普惠的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要求,保公平、做共性,这个时代的要求。总的来说,公办教育和公有经济是一个方向的,它肯定是主体,现有的民办学校比例下面各个省不一样,有些比例比较高,有些比例比较低,但是还是以公办教育为主的。世界各国的教育里面,就是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是要做个性,要做特色。均衡和公平交给政府去做。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民办学校的社会地位,我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第一个从历史的维度来讲,我们首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公办学校,什么叫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一般定义就是用国家财政经费举办的教育,用这个定义来解释的话,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的绝大多数时间,几千年的时间都是民办教育为主体,从基础教育来讲,1986年实行《义务教育法》之后,才确立九年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纳入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当中去。那么原来集体办的,企业办的,厂矿办的,就是非财政性举办的一些学校,慢慢的都收归到教育行政部门,由财政来供养,而不是靠单位的集体资金来供养。所以大家应该看到一个趋势,一个社会越发展,公办教育或者说财政供养的教育的规模越大,社会资金、家长自己购买的教育的规模越小,这是一个历史趋势。第二个,可能大家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体,所以读学校也要公办。我认为跟所有制没有关系,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越发达,它财政供养能力越强,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服务,财政负担的越多,民办的空间也越少。实际上它跟所有制没有关系,资本主义自由制的国家它有大量的公办学校,不是说我们是公有制,所以我们才要办公办,我觉得我们要看清楚跟所有制没有那么直接的相关关系。第三,我觉得民办学校在整个教育当中的地位,我们应该理清楚,主要是两个阶段,或者说这两个阶段是以两种类型为主。第一个阶段就是政府资源不足的时候,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原来政府投入很少,县里面有个高中,省里面办了个大学,一般小学初中可能很多是厂矿这些集体办的。但是1986年实行《义务教育法》之后,要求每一个年满6周岁的儿童都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这样一下子就缺了很多的教育资源,政府配套来不及。再加上九年义务教育,当时法律规定是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地的义务教育,但是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里面成为务工人员,他们实际生活在城里,工作也在城里,他们的孩子没有办法回到农村老家去接受教育。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就产生了一种补充型,也就是说在法律规定的户籍之外,有一批人想接受教育,但是政府的公共资源、公办学校还没有能满足他们接受同城化的待遇的教育,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积极鼓励补贴。我们刚才讲的就是民办学校为补充,我认为这个阶段的或者说这一类的学校,它其实在帮政府承担教育公平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今后这一类学校可能会更困难一些。因为首先如果我们共同富裕了,打工的人要接受城里的教育了,再加上前面我讲的城市人口如果下降,公办学校资源充足,它就按照一类二类三类四类慢慢收下去,就把这些人都收完了。第二种学校是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可能不一定资源不足,在公办学校也有学区房,也有很好的教育条件,甚至是名校,但是他的思想理念不同,或者说他需要学一点特色化的课程,或者说他需要有寄宿制的管理服务,或者他要小班化,那么这一类是属于特色化的办学。他不是因为没饭吃,而是因为想吃的好一点,服务好一点,环境好一点,所以放弃食堂的便宜的饭,来自己买饭店的饭。所以两个阶段两种特色大家要分清楚,就是说你到底是补充型的学校还是特色型的学校,相当于你的民办学校是承担食堂职能的一个小小餐馆,吃碗面,吃碗馄饨这样的;还是说你是一个特色化的饭店,做川菜、做海鲜,我认为两个阶段两种类型各不相同。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关系,其实是讨论公办教育的优势和民办教育的优势,公办教育的历史和民办教育的历史。我认为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段,这个东西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按照我的理解,公办学校也在不断的淘汰,只不过有政府兜底,它就成为最薄弱的学校,没有学生,但是学校还开办的。民办学校就更残酷,你没有学生直接就关门了。我感觉未来民办学校洗牌,有三种学校是会被淘汰的,一个是没实力的,尽管有质量也好,有什么也好,但是没有实力。在现在的情况下,你这个船太小,肯定要翻;第二是没有情怀的,没有教育的理想,没有教育的热情,没有对教育的准确理解,也要淘汰。第三种是没有质量,没有管理,也没有好老师的,大浪淘沙留下5%。第二个思考就是民办学校今后怎么办?义务教育阶段要办出特色,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不要钱,你要高收费,那么你一定要有特色。你要超越公办学校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比当地公办学校好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义务教育办特色义务教育绝对是赚不到钱了,你要按照成本或者是你要亏本去办学了。高中教育我认为不会亏钱,高中教育的生源不会少,因为一般地区国家公办的高中学位只有50%,家长都要孩子读高中。但是民办高中要办成一流的高中,受到生源的限制,要高升学率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把这些学生做好,你要做增值,你要提高,你的增值幅度比较大就行。另外一种形式很重要,因为好多地方的投资商或者集团都在跟我们一起讨论,我感觉今后的综合高中很有出路,因为国家支持办职业学校,你办综合高中,让学校“姓普高”,然后在普高里的职中,渗入大量的职业的课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因此,民办教育现在面对的这种变革,需要我们在灵活的动态调整中,把握好你这个学校怎么去做,怎么去发展,要把自己的定位定准。
我简单的说几点,第一,我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是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都是儿子,公办学校可能是“亲儿子”,民办学校可能是“干儿子”,但都是儿子,都要培养人。第二个说法,当下的新时代放在历史的轴承上去看,我们曾经在40年前是说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到了90年代、2000年、2005年的时候,提出了几个“重要力量”等等,把民办学校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公民办之间似乎就平起平坐了。现在的话,我觉得钟摆又摆回去了,民办教育又处于补充的地位了,它是整个教育森林里边的一些小树。所以我觉得很清楚,民办教育本身还是一棵小树,但是整个生态里边都需要的,是为了我们的祖国社会的下一代培养人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民办教育本身不必妄自菲薄,但要找准自己在新时代生存的空间。
其实公办民办最主要的问题是钱的问题,就是说学费谁出,这就是关键的问题。应该是全部由国家出,不管公办民办,国家把学费像教育券一样,读民办就交给民办,学生读公办民办都不出钱,就等于读的公办,这样就公平合理了。在学费当中,民办学校只收生活费,不管公办民办。你想5000多万学生到民办学校读书,本来应该拨付的经费有整整1万亿,国家没有发给孩子们,没发到学校里边来。它应该发给公民,就像教育券一样,那么民办学校就不收费了,不收学费,没有不可能办不好的。就这么一句话,希望国家依法办学,公办民办都不准收费,然后都是国家拨款,就依照宪法,依照财政法依法来办教育,照教育规律办,照法律办,不要分什么经济规律,就是个钱的问题。新形势下
民办义务教育的未来前景
在新的形势下,大家普遍不是很看好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前景,很多的民办中小学的举办者也有或主动或被动的退出的打算。咱们今天的几位嘉宾当中,其实4位校长所管理的学校也都涉及到民办中小学的一块,也请大家来谈一谈对于民办中小学尤其是民办义务教育的未来前景的看法。
我认为这个已经是新的时代、新的政治上的一个定位,民办学校主要是要找到自己的“专、精、特、高”这样的一个揉在一起的定位,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在“专、精、特、高”这4个字上面找到、勾勒出自己的目标人群和服务空间,可能就是我们的选择。民办教育面临的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到来,今年主要是在机构,接下来就是民办学校。已经给了政策,给了比例5%,有些地方的现状是百分比已经达到20%-30%,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65%,怎么调整,这是很难做的一件事情。接下来我感觉到政府即将对民办学校进行地毯式的评估验收。比如说教师没有资质的,校长没有资质的,办学条件不够的,资金不够的,场地不够的,诸多的问题会提出整改,整改以后会让你出局。所以现在开始,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也好,校长也好,应该早做准备,迎接挑战。
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我觉得最后只占5%,以我们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这个比例确定的还是相对比较超前的,可能在今后未来很长时间都是很难消化的。估计几十年时间,它都会存在这5%的需要,所以这一轮整治最后剩下的5%的学校,我认为大家应该有信心好好的办下去,无论怎么样说,社会总会有一些个性化选择的需求,只要把这部分的需求满足好,民办学校还是有前途的。
学校就是一句话,国家出钱,学校独立核算,人民受益,搞比例干啥,百分百的就等于公办学校了,何必要5%。只是说我们投资,我是私人财产,然后别的有时候是集团财产工厂财产,只是鉴定一下他是什么资本投入的而已。教育按教育规律办,国家出全部学费,我们只是收自己的生活费,吸引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办法的,有技术的老师来教,学有所成就行了。学校独立核算就叫民办学校,教育局核算就叫公办学校。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儿,体制上不难,关键谁出钱,人民出钱的就叫民办学校,应该百分百的消灭,应该政府出钱,教育是公共事业,就像办社保办医保一样,应该全部覆盖,每一个公民都该政府出钱,只不过这个钱交给民办学校独立核算而已,就这么一个建议。
现在讲民办学校的未来前景怎么样,发展的空间怎么样?在现行的形势下,从学前开始到高中,比例和规模其实都在不断的缩小。最近九部委出台的关于振兴县中计划,它里面对现有的民办高中要求在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其实应该是把它限在县域内,它的比例也是一种缩小的过程,当然这里面表现的最明显的应该就是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这个空间其实对一个学校来说应该是两个空间:一个就是校内的空间,没有多大的空间。第二个应该是说它的校外发展空间,它能不能再扩张它的办学规模。从目前情况来看,现在的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空间和以前是完全不同的。以前举办者有多大的创业和创新的能力,有多大的资金实力,就可以办多大规模的民办学校。那个时候政府虽然在规划上有所要求,对比例其实是没有要求的,正因为没有要求,所以那个时候可以放开手脚,只要你资金够雄厚。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的像巨无霸一样的这些民办教育集团,才会有民办的头部这些企业来办学。以后他到国外去上市,后来快速的在国内收购,这些其实是因为前面的政府的监管是不够的。如果10%、5%的比例早些说,那么民办学校举办人会对自己的发展空间心理上有个数的。我们温州做了民办教育10年的改革,除了政府的规划之外,我们自己其实也做了一个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我们当时自己定了一个空间,民办小学和初中不能超过15%,高中不能超过30%。我们当时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但现在政策下来的这种规模的空间大家是想象不到的。所以我们说现在的空间是掌握在政府手里,现在5%,以后是不是百分百没有民办学校?或者今后会不会随着学校的发展,它会适当放开到10%?政策的调整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它不像法律调整要那么长时间,它会随着老百姓的要求,随着政府的这种财政实力的要求进行调整。但当前这种空间规模不会变化的,按照上面的要求,特别是义务教育,2022年底必须要达到5%,你有什么办法?现在我们也去了解了,在全国各地,目前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目前还没有哪一个省在省级层面上拿出一个具体方案,义务教育压减到5%要怎么做?只是照发了一个文,而且在文里面也没有说比例,但是事实上明年年底就要做到,这个问题很大,但是这种规模和比例是不可更改的。所以说对民办中小学,特别是对民办义务教育来说,没有空间,就是5%,你没有扩张,只有缩减,这点是已经非常明确的,你有钱也没用,有人也没用,什么都没用,就5%。至于这5%是一个地区放一个学校两个学校,还是放n个学校大家平分,这就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了。如果平分的话,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和残酷。这样的话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大部分的学校能够在这个人数很少的情况下保持运行,另一种情况让大家就按照5%比例,你再想发展,没有就这么多,就这么简单。这是外部的空间。那么我们感觉到,在经过这么一段强监管之后,外部的空间比例已经给你敲定死了,在规模扩张上没有空间,那么学校怎么做?我认为民办学校只能在内涵发展上来做发展空间。刚才陈峰校长讲到怎么样做到专、精、特、高,这是内部空间。你把学校做的精,那么你在5%里面,拿到的蛋糕就大。你做的不精,特色不多,蛋糕就会分的少,我们可以想象,今后留下来的都应该是高质量的学校。但是留下来的5%或者是10%,大家互相之间的内部竞争,我个人认为不会像现在这么大家蜂拥而来,抢这5%这样激烈。可能到时候留下来的,大家会想你们做你们的,反正这个比例已经给你了。

新形势下
民办学校如何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民办学校的生源师资和硬件等优势正在逐步的丧失,甚至落后于公办学校。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民办学校应该如何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给自己的学校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的情况,在我们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下,学校肯定也是公办为绝对主体的。因此当下的民办学校要像公办学校那么去办。但即使按照公办学校这样做,你还是没有优势,那么要怎样呢?做小做精做专,就这么简单。
纵观世界上的私立学校,很多设备都低于公立学校,因为公立学校是定期拨款,我在美国看到很多私立学校都是共享公立学校的球场和图书馆等等。私立学校其实就是为特殊人群的需要和有特色的学校,而且有时候招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招生,有点像中国的特色学校,他招小提琴的时候,他就要求会拉小提琴,他要教舞蹈,就要求会舞蹈。所以现在不是拼硬件的时候,私立学校的前途也不是拼经济、拼硬件。因为公办学校越来越有钱,私立学校肯定没办法拼硬件,所以我从来就没拼硬件,我只是要求干净卫生而已。
我认为当下的民办学校还是要找到自己的这种核心的能力,或者是核心的优势,这核心的优势就叫“提升能力”。有的校长会说是叫“加工能力”,我认为这是把人不当人看的一种表达,我不喜欢叫“加工能力”。当下每一所学校的“提升能力”,提升孩子的这种心性,让他的人生点燃希望,提升他的认知策略,让课堂更有智慧,提升他的行为习惯,让他能够终身受益,锻造自己的新的性格,我觉得是民办学校着力打造的一个点。可能相比过往的捞生源、傍大树、抢资源这些方式,未来的民办中小学的核心的竞争方式就是要聚焦在提升能力的打造方面,而且是全面提升和个性化提升的统一。
在今年的7月8日,教育部等8部门颁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参民的学校的治理。那么作为一定历史阶段产物的公参民学校,确实曾经产生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自身的一些不公平的竞争,教育腐败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各位是如何看待公参民学校的?治理公参民学校,大家有什么想法?
大家都知道公参民学校在历史上做过很多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参民学校由于存在着这种不公平的竞争,被取缔也是迟早的事情。这里讲一下治理公参民学校面临哪些困难。公参民学校其实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但是治理得不彻底,其实政府已经看到这个问题,公参民就是用公共的资源收民办高收费,是社会不公的一个表现,但是它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个人认为治理“公参民”学校,政府如果下决心,部门同心合力,治理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实际上过程当中主要是涉及到这么几个东西:一是财政的经费,二是人员的编制,三是社保的转接,四是教师的分流。这几个问题都是政府能够解决的,只不过是分次解决还是一次解决,但是按照现在的要求,必须要一次性解决。其实如果把“公参民”学校治理下来的话,民办学校的比例很快就会下降。现在是公参民的治理和民办学校的比例控制同时下手,政府的决心只要大,应该是没有问题。我认为在这两个之间应该首先从规范“公参民”学校做起,政府要带头做好榜样,那么再加上民办学校的5%,双管齐下,会给民办学校开一个非常好的头,也给当地政府带了一个好头,我认为这个是很要紧的。
“公参民”学校是历史的产物,它起的作用是应该有的。“公参民”学校退出民办教育经营以后,有的地方是对民办学校是有作用的,但是也是有冲击。据我所知,有些地方“公参民”学校本来是民办,现在改为公办,那么它需要一些公办教师的编制,所以它放出编制来招聘公办学校的教师,对其他民办学校又是一个冲击。退出以后,它的比例是对民办学校有利的,但还是要具体分析。总体上公参民退出民办学校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它原来既有公办的优势,又有民办的优势,本来就不合理,现在是公平的举措。

最后请咱们的每位嘉宾给出一条建议,作为送给在线的各位民办教育从业者的一个寄语。
在这种强监管的形势下,下一步的民办学校的发展,不是信心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关系的问题,就是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问题,以及是不是把路子看清的问题。所以我给各位从业者的一句建议,民办学校的从业者不要只顾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要做到既合规合法,又做到又红又专。
我觉得很简单,坚持信仰,能够自身革命自律,精益求精的把教育搞好。
总体来讲,我觉得在现在形势下,大家还是“一校一策”。比方说“公参民”的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法律的要求,其实法律早就存在,无非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不想承担公共服务,所以搞了一些“公参民”的学校,而且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让他们去帮政府财政减轻负担,那么这一类学校应该依法回归,把老师的问题解决好,学生的问题解决好。本来也就是2022年之前都要回归公办的,我想大家应该想通,不要在这个地方浪费时间。第二种,现在还存在一些补充型,我觉得可以积极的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因为如果你现在取消这些补充型的学校,对有一些还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当地主要产业的地方,没有这些学校,企业都会受影响,所以应该争取积极购买服务。剩下的一些学校如果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我还是建议现在是一个把资产变现的时间,政府如果同意收购,你卖给他也是个好办法。原来有一部分学校是靠政策优势提前掐尖,现在公民同招之后,这些优势都失去了。结合现在双减政策,因为双减政策,实际上公办学校的服务更好了,也会让民办学校失去一些比较优势。所以民办学校最后要活下去,我认为还是要靠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正确理性的做出一个判断,不要让情感占据你的主要思想。改革就是在风浪当中,祝愿大家能够把自己的舵把好,冲过风浪就是一片前途光明,谢谢大家。
创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活,打造学校的提升优势,活下去,活好他,活他个百年。
我们重新出发,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自己,重新认识我们自己,重新认识目标,重新选择远方,实事求是,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 编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