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3日
1992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由公民个人创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光亚学校在都江堰开办。与很多我们所熟知的民办学校不同,这所拥有“第一所”头衔的学校的校长、办学人此前并无教育行业背景,而是一位“跨界”人士。当年,他为什么选择从影视行业跨界进入教育领域?在近30年的办学生涯中,他有哪些感悟?对于眼下民办教育行业的震荡,他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本期专访,让我们走进都江堰光亚学校校长、创始人卿光亚,听他讲述其中的故事。
从“无”到“有”的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学校
1992年,卿光亚的儿子到了读小学的年龄。和许多其他的父母一样,卿光亚为了孩子的入学问题,几乎跑遍了成都的学校。这些学校中不乏优质名校,然而却都和他的预期相去甚远
“我在回忆里对自己小时候的学校有‘滤镜’,总觉得校园很大,所以一看到那些学校就觉得他们地方太小。有一位校长和我开玩笑说,你嫌我们学校小的话,不如自己办一个。我说简单,办一个就办一个,要多少钱?他说300万。”谈起这段往事,卿光亚的声音中还带着笑意。
彼时,卿光亚正为了儿子的教育问题而考虑结束四处奔波的导演生涯、换一个职业稳定下来,在了解到办一所学校的费用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之后,本非教育行业中人的卿光亚拍板决定:自己要为了儿子读书来办一所学校。
在几位校长与教育专家的鼓励下,卿光亚开始着手准备筹办学校的事宜,没有想到上来就先在行政审批的环节遇到了困难,连跑了几个城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被告知“没有私立学校”。碰了钉子的卿光亚回家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现其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有了法律依据,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努力,1992年6月16日,光亚学校的办学许可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首张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发到了卿光亚的手中。
在当时,教育、卫生、科技相关的定位都是非营利机构,光亚学校的学费就定在了1800元一个月,至今未变。7月7日,学校开始招生,起初计划招生100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报名人数竟然达到了近两千人。对此,卿光亚表示:“家长们对民办教育的理念感到新奇,而且我们作为全日制寄宿学校,成功契合了双职工家庭的需求。”
发展,从破除旧观念开始
在整个光亚学校的发展历程中,观念问题带来的困扰就一直如影随形。在正式开学后,卿光亚为学校选择的英语这一办学特色又带来了问题。
在当时,四川的学校初一才开始教英文,而光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英语教学,与语文、数学作为同等的主科对待,甚至聘请了美国教师。这让前来视察的领导高度紧张,幸好当时学校的副校长、也就是办学所在地的村长出面表示,至少让学校先教完一学期,再决定接下来怎么样。卿光亚回忆道:“由于我特别有诚意,他们就告诉我聘用外国人这个事情是归中央管的,一直上报到国家外专局,结果国家外专局十分支持,给我们发了外国专家许可证,这也是第一个外国专家许可证。”
如今三十年过去,在卿光亚看来,对办学造成最大影响的依然是观念问题,“比如说有人认为我们党又不缺钱,不必搞民办,这也是我们这二三十年来很麻烦,没有合作者的原因。”
但和这些问题比,卿光亚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方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以前说民办学校是非营利机构,后来又说可以取得合理回报,因为当时认为一定要有利益,才可以促进大家投资教育。”卿光亚有些无奈地说,允许取得回报的情况下,只想着赚钱的资本和热钱也加入了进来,这对民办教育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并无益处。
学校特色应是常态化和常规化的
今年9月1日,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生效。其第七条规定:“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仅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办学,并应当经其主管部门批准。”在此之前,通过向公办名校“借品牌”的方式打响知名度、获取学生与家长群体的信赖的行为,在民办教育领域并不罕见。但在《实施条例》生效后,“名校办民校”面临全面整改,民办学校依靠其他品牌背书的空间日益狭窄。在这一背景下,特色化办学成了许多民办学校必须寻求的突破口,作为先驱的光亚学校也有着自己的“独门秘籍”。
“我当时不想把高考、应试作为特色,所以开齐了德智体美群。”卿光亚介绍道,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光亚学校建有两个百米足球场,每天一节体育课。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还会根据来应聘的人而设置特别科目,光亚学校也就因此而拥有了击剑、足球、舞蹈等数种特色课程。和其他专注于特色课程的民办学校不同,光亚学校还把一般不视为课程的卫生加入了课程之中,下午或中午各班打扫卫生,必须满20分钟,打扫完毕之后以洗手6步法作结。
在卿光亚看来,学校的特色应当常态化、常规化,而不是运动式的,“搞一个月就不搞了,那不叫特色。也不必专门叫特色小学,特色中学,只要照国家的规定开齐了课程,就是特色。”
对于让许多学校的校长和管理层感到头痛的教师管理问题,卿光亚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也许在外人看来,文体类项目的老师会比一般老师更难管理,但卿光亚告诉我们,无论文化课老师还是艺术课老师,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选老师的标准就像妈妈一样,第一要爱孩子,第二有耐心,第三有研究精神。只是为了钱来做老师的人,学生也不会喜欢。”
卿光亚继续提出,爱是教育行业的准入基础。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奉献精神的职业,要讲道德,讲理想,有信仰。做到了这一点,剩下的只要按照教纲来就可以。在这一点上,不同的老师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说艺术老师不好管的,大概率哪个老师都不会管,那证明他没有学会管理。无论管理老师的经验还是老师教学的经验都不分科目,关键看自己有没有心。”
重归教育本质的合规发展
近几年来,频频变动的政策让诸多民办教育人叫苦不迭,甚至有悲观的人认为民办学校即将迎来终结时代。卿光亚的观点却与这些人有所不同,他认为:“政策都是科学的,按照政策办是好事,出问题出在不按政策办。”
他举例说明道,新规定要求收费不得超过一个学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学校收学费就是为了发工资以及水电气和租金,发工资是照月发的,为什么要收一年甚至10年的呢?不难想象,部分人是为了集中资金来挪作他用,“开个玩笑说, 希望有钱、希望有利润的人才会感觉有限制。”
在办学初衷只是为了让儿子上学的卿光亚眼中,教育是必需品,不是奢侈品,光亚学校和卿光亚后来在全国其他地方举办的学校全部采取限价策略,光亚学校学费定为1800一个月是因为当地最低月收入是1800,学费不高于最低收入,是不希望最低的底层人民不高兴、读不起。
“有些学校高收费,再以高薪聘请好老师,把好老师和好学生都垄断,这样循环下去,最后就会演变成不读民办就考不上大学,这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负担过大了。办学校应该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经济规律。”在此基础上,卿光亚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和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一样,由国家财政负责民办教育的学费!而民办学校的收费,则应运用在学生餐费、住宿费、校园建设等环节。
虽然新政策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卿光亚对民办教育未来的发展前途,依然充满信心:“教育就是教书,不要去搞别的,真正优质的教育是人民所喜欢的。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就相当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我们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
校董汇公众号
即晓知识平台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时代智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