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魏忠 :以“价值人链”启迪民办教育未来发展

来源:本站   作者:张阔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7日

1.jpg

在民办教育人的眼中,魏忠博士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世家,却颇具豪侠之风;他创业于高等教育领域,却对基础教育充满热忱;“学者行者旁观者”是他对于自己多重身份的表达,也蕴含了他的独到教育主张。对于当前正处于动荡中的民办教育,魏忠老师期待携手有识之士,共同解决重大价值问题,帮助这个行业实现“凤凰涅槃”。


一个静谧的秋日午后,在魏忠老师位于上海的雅致庭院中,我们畅谈许久,聆听他关于教育的种种洞见。在本期中,我们摘录了其中的要点,与大家分享。


202110281519079066.gif


01

知识、技能、体验


企业家、教授、专栏作家、长跑者......魏忠老师拥有多重混搭身份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在最近十几年间,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领域。作为庚商教育智能科技集团创始人,他致力于推动基于业务和领域驱动下的平台化服务,为全国高校教育数字化需求提供解决之道,成绩斐然;他笔耕不辍,近年来出版多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专著,从教育变革三部曲到《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再到今年年底即将出版的《数字时代的教育转型》,在行业内引发巨大反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魏忠老师对于教育领域怀有如此热忱呢?


魏忠老师表示,他对教育的关注首先是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他出生于一个崇尚知识的书香世家,父亲是总工程师,哥哥魏飞是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培养了多位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魏飞教授及其团队的成果也是《三体》、《流浪地球》等热播科幻影视作品中相关技术的原型。


虽有家庭渊源的传承,但在魏忠老师本人看来,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以及在高校工作十余年的深刻感触,是他关注教育的更深层次原因。


他解释道:“我曾在几家上市公司工作,比如深圳方大,是他们的第一批员工。1992年,我与被称为‘92派’的那些企业家同时涉足创业圈。创业第一年,就获得了1000多万的风险投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是那批最有经验的人之一。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家主流仍然是那批人。”魏忠老师的创业经历让他认识到,通过与外界接触,按照市场规律去办事,我们就能够将每一个梦想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魏忠老师求学和工作过程中遇见的师长,也对他关注教育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回忆道:“在观察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们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时,跟随几位资深院士学习,他们常常告诉我们,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被那些高等教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的。”


2004年开始,魏忠进入高校工作,以兼职的身份担任过数所学校的研究生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学生变得越来功利化,目标管理和学生渐行渐远;基层教师生活得也异常艰辛,“更令人失望的是,大部分专业老师根本没入行,并不了解自己所教授的内容,他们讲授的课程是老掉牙的,未来的学生根本不需要也用不到那些知识。”


回顾现当代多位教育家的思想,从杜威到陶行知,都对“学校即社会”的理念非常重视。但在高校的实践观察中,魏忠老师却发现,现在好的学校已经越来越不像是一个真实社会了,而是变得极度抽象化。在高校耳闻目睹的种种现状,使魏忠老师萌生了改变教育的强烈愿望。


为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魏忠老师在高校中进行了十多年的教育实验,他将学生分成各种角色,进行不同性别、不同省份、不同家庭背景以及“学渣”和“学霸”之间的搭配,收集数据并关注他们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魏忠老师从最初的重视实验、深入到训练中,发展到了重视体验,重点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与人交往不仅仅只是五官四肢的互动,更包括人的情感需求,如爱情、仇恨、尔虞我诈、打情骂俏,只有在生态环境中才能找到自我。” 


在魏忠老师的眼中,教育工作者真正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为未来的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知识、技能和体验。他强调:“十年不变的是知识,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毕业后走进社会上,这些知识都是有用的;二十年不变的是技能,因为人具备肌肉记忆,就像学会游泳和骑自行车一样,可以二十年不忘;三十年不变的是体验,人和人之间的爱情,可以三十年甚至一辈子不忘,小时候能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老师也都是通过体验在起作用的。”


教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世界,需要包含知识、技能和体验。实际上,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的。魏忠老师比喻我们所处的环境:书是灵魂世界,房子是物质世界,树是整个周边环境。他说:“作为企业家,我们希望回馈教育,而回馈的方式就是还给教育一个生态。”他从企业走向学校,希望能够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提供帮助,并消除教育行业对数字化教育的种种误解。


2.jpg

02

学者、行者、旁观者


魏忠老师的网名是“学者行者旁观者”,这既表明了他的三重身份,也与他教育主张中的三个主要变量:知识、技能和体验相呼应。他坚信一个人应该去做三件事情,首先是建一座房子,然后是种一棵树,最后是写一本书。


魏忠老师认为行者更像是建房子。仅靠图纸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具备五官四肢方面的技能,以确保所建的房子能经得起百年风雨的考验。这种技能会形成肌肉记忆力,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直接储存在基因中。”


旁观者更像是写书,”你为什么是旁观者?也就是说你置身度外,对世间万物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你比较客观的置身度外,不受个人好恶和利益关系的影响。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


学者则更像是种树。魏忠老师以自家庭院为例,说道:“种树,你学再多原理,也是不行的,因为知识点太多。或者原本这个树放在这个位置,但稍后又需要移位置,伴随着你的成长,你对自己的认知清楚了,你才能把园林搞清楚。所以说学者才是最难的。”


“我们想要种一棵树,园林到底是喜阴还是喜晴,需要怎样的干湿和酸碱度,它会不会和其他的树相互影响?这里头蕴含了很多巧妙的问题。” 魏忠老师进一步解释:“东榴金,西柿银”、“前不栽桑,后不种柳”,中国古代有非常多类似这种表达,我们逐渐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种生态的气场。


“这就是我们在讲的这个事情,学者、行者、旁观者和知识、技能、体验是一回事,把脚踏进腐败的土壤,用枝叶去迎接阳光。”


03

基础教育同样要受未来市场检验


尽管魏忠老师的个人经历和创业领域与高等教育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在近些年的著作和文章中,他也给予基础教育极大关注。他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目标。


理解这个问题要从回顾中西教育的渊源开始:中国最古老的官办学校可以追溯到二千一百多年前的“文翁石室”,司马相如是当时的第一届毕业生,也就是今天的石室中学(成都四中)。那个时候,官学的目标是培养国家治理人才,而不是向普通民众开放。


3.jpg


在西方,义务教育成为国家法律是从德国威廉一世时期开始的。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军队人才,而是将养育子女的权利收归国家,国家同时也承担孩子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


而高等教育则起源于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创立。高等教育的出现,使教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编制。因此,许多学科如生物学、博物学、物理学等应运而生。


通过对教育历史沿革的探索,魏忠老师发现,教育的事情是由三个“测不准”的变量构成的


第一个变量是国家,教育是为了国家建设服务的。公办教育必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从宣传人才、政治人才、军事人才到科技人才,都是需要公办教育培养的。然而,上述人才数量需求毕竟有限,并非每个人都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第二个变量是学校和校长,学校本身有着作为组织自身的规律,更倾向于有利于组织自身成长的方向,并且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第三个变量是学生和家长,他们是代表着个性的主体,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当科学家,有的希望孩子当艺术家,每个家庭的期望都有所不同。


综合这三个变量,魏忠老师认为,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由于学生支付了更多的费用,因此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不必过度放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异。


从人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是在人充满想象力、大脑相对空白的时候进行的。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好的东西,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在其中也会包含一些国家意志的要求。基础教育的最终导向是为了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就业,顺应就业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础教育也需要与市场接轨,而这个市场不是过去或现在的市场,而是未来二十年的市场。只有那些能够洞察未来二十年的人,才能拥有话语权。正如魏忠老师在西湖论坛上说过的:“高考成绩好未必能代表未来。”实际上,很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不如大专毕业生了。


谈及关注基础教育的原因时,魏忠老师表示,自己比较看重基础教育对人才塑造的潜力。尤其是自己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从接触的生态到获得的反馈,都比在基础教育领域看到的东西更多。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感觉自己也有责任去参与改变整个教育生态。


“很多顶级人才并没有上过大学,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我支持目前的教育改革,但我不同意没有经过教育创新的道路。我们应该给像马斯克一样的天才提供出路。在中国,至少有5%-15%的顶级人才没有上过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上过。按照中学教育的逻辑,难道他们就是社会的渣滓吗?显然不是。”


04

民办教育重在维持
丰富的土壤和基因库


从当前形势下,民办学校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与公办学校形成差异化,但囿于自身的人力物力,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跃升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对此,魏忠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打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办教育中基础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而高等教育并没有像基础教育那样的公办体系。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简化字。实际上,中国古代就有简化字,当时称之为异体字。那时候中国有很多文盲,他们无法书写太复杂的文字,因此只能使用异体字。公办教育的作用就类似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要让所有人都达到基础教育的水平并脱贫。因此,在某个阶段,公办教育的比例必然会非常高,这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然而,进入创新社会后,我们除了标准化和共识之外,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概念集。


我经常说,只要掌握了5万个概念集,就能应对各种高考,这对于公办教育来说都不成问题。所有符合基础要求、国家安全和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办教育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常说一句话:“我是一棵大树,站在腐败的土壤上,用枝叶迎接阳光。”也就是说,阳光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滋养大树,而腐败的土壤里有细菌、微生物,我们必须容忍犯错误,只要不危害整体利益,这实际上也是创新的表现。有一本书叫做《病者生存》,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魏忠老师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分别描绘了一个画像,他认为公办教育应当符合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变得相似,这种定位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仅仅依靠公办学校是否足够有效呢?“公办教育假设过去的经验在未来依然适用。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过去的经验并非总是靠谱的。未来靠谱的多半是那些令你看不惯的事物。我们必须容许一个生态系统为各种创新提供土壤。”


魏忠老师认为:如果要画一幅画像,各所公办学校的画像会越来越像,公办学校更像一个成年人,既有体力又有智力;而民办学校的画像则更像一个孩子,水平可能不太高,但具有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民办教育不应害怕缺点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丰厚的土壤和基因库。”随着中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民办学校应该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然而,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民办学校不满足于扮演这样的角色,为了获取更多教育资源,他们可能变得比公办学校更加“卷”,这实际上是一种异化的情况。


05

学校理应承担家长不能承受之重


在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的当下,基础教育逐渐和高等教育一样,承受更为直接的现实社会压力,例如市场、社会、就业及创新等方面的直接评价压力。那么,在基础教育层面,民办学校应当如何平衡传统的升学压力和现实社会的压力呢?


魏忠老师认为,如果学校不承担这些压力,那么这些压力就会转嫁给家长。家长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求助于像张雪峰老师这样的人。然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对于小城镇的孩子来说,张雪峰的建议或许是合适的。但对于中产阶级甚至高净值群体来说,参与争夺原本就有限的机会可能并不合适。“我们这个社会更适合均摊成本,而不是让某个人独自承担。既然我们有学校存在,学校就应该承担起家长无法承受之重,这才是学校存在的意义所在。


关于是否将职业规划课程提前到初高中阶段,魏忠老师持有一种观点: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在民办学校增加太多课程。民办学校可以向家长和学生宣传更多元化的选择,促进多种可能性的探索。例如,民办学校可以通过与各类社会关系建立联系,包括学校合作的关联企业、股东会和理事会成员的企业等,为学生提供了解职业规划的各种机会。


魏忠老师进一步分析:90%学生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父母从事何种职业,以及每月的收入情况,自然很难真正理解他们的父母。“我们说接触就业,其实了解你的父母有那么难吗?去你父母的工作单位工作两天会有多困难呢?是不是这个道理?”


虽然学校并不一定需要开设大量就业课程,但可以要求将“了解就业”作为一个重要价值选项,将之视为培养学生自我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要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部分。


06

民办学校在合规方面
要比公办学校做的更好

2023年末,魏忠老师即将出版他的最新力作《数字时代的教育转型》。在这本书中,魏忠老师将深入阐发他对于教育智能、教育生态和教育转型等问题的深刻见解。当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而来之际,广大民办学校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魏忠老师有极为独到的见解。

4.png



“我一直在对民办学校的智能教育泼冷水,而非鼓励,但我们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魏忠老师之所以这样表达,是因为他对教育行业的大数据有深厚的理解。在他看来,当下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受到许多限制,除了政策的因素外,民办学校在数据方面的薄弱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魏忠老师解释说,如果说公办学校拥有5万个概念集,而民办学校却在尝试用三千个概念集解决问题,除了与高考相关的事项外,几乎不做其他事情。“所以我才怒其不争。民办学校应该在政策法规、教育概念和言语表达上,对自己提出比公办学校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魏忠老师强调,民办学校第一步要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规范合规事务,包括法律合规、财务合规、教学质量合规和教育管理合规等。使用数字化的成本要比以前的信息化方式要低10倍到100倍。

此外,民办学校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无需完全依赖局域网,而是可以利用公共系统。除了涉密内容外,他们可以利用成本更低的数字平台或云平台来解决问题。数字系统支持各种个性化发展,并将其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中。“民办学校好在哪里,就是可以去开拓别人没有重点出击的领域。可以通过数字化迅速捕捉社会的趋势,并将其发展成学校的特色。

07

期待十一人论坛成为“价值人链”


2023年8月,由多位民办教育专家联合组建的高端教育智库——民办教育十一人论坛正式启动,作为民办教育十一人论坛的发起专家之一,魏忠老师在采访中,对于民办教育十一人论坛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民办教育从业者和整个民办教育生态,也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和建议。


魏忠老师表示:“不论是建筑园林还是建筑房屋,无论是否豪华,都应该具备相应的要素,尤其是要符合个性和本能。我们创办学校也是如此。首先要确保合规,然而,要将学校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成为百年甚至千年名校,并培养出独特的校风和学风,这并非易事。”


“大家在采购软件、桌子和教材时会考虑性价比。但当组建家庭、寻找伴侣时,就不能只考虑性价比,而是要综合考虑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而今天,民办教育十一人人论坛的价值正体现在这种非竞争的组合中。我们经过多年的西湖论坛筛选,必须是能够一致组建家庭的团体。我们将形成一种类似学风、校风和民风的文化。


更大的意义在于:十一人论坛其实是一种组合,是一种心疼民办教育,心向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未来着想的组合,有专业而清晰的价值导向,因此能够为办好民办教育提供更长远的服务。


在过去,我们有淘宝、天猫和京东等平台,但在这些地方购物很难感受到价值观。然而,在今天的盒马生鲜、迪卡侬、Costco、奥乐齐等平台中,我们就可以更明显地感受到价值观的存在。这是因为后面几个品牌对供应链进行了重整,重新塑造了价值观。


所以说,每一次经济寒流都会让有价值的人更加凸显,而有价值的人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因此,我经常说:过去叫供应链,后来叫价值链,而我们的十一人论坛可以成为一个“价值人链”。我们这十一个人可以解决教育中的各种价值问题。对于未来的民办教育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5.jpg


08

唯有守正,方能出奇


面对当前民办教育复杂的外部环境,魏忠老师对于民办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创新的人,但真正了解我的人会知道我其实是一个极其保守的人,因为只有守正,才能出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民办学校。”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民办学校首先要守正,否则将很难生存。许多民办学校希望将学校传给子女,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教育家所面临的变量太过复杂。


在法人治理方面,魏忠老师希望民办学校能明确和坦诚地表达整个价值观和治理结构,让政府和人民放心;他也期待国家能明确合理什么是合理的利润空间,将办学方面交由教育家去负责。


采访临近结束时,魏忠老师引用了他熟识的历史学家许倬云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寄语广大民办教育从业者:“要把所有人类走过的路,都看成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


6.jpg

编辑推荐

微信咨询

QQ咨询

电话咨询

0571-8102 2998

校董汇公众号

即晓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