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非生而知之,却总是渴望洞察趋势。有人习惯顺势而为,有人选择逆风飞扬,但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对事物源头和规律的把握都会令我们事半功倍。身处动荡之中的民办教育行业,因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巨变来势汹涌,新法新政的实施细节依然悬而未决,一日千里的教育变革令人目不暇接。如何透过不确定性的迷雾,看清行业和生态的未来发展路径,对民办学校办学人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形成重大考验。和此前信息匮乏的时代相比,如今,我们有足够丰富的资讯作为把握风向的素材,从名人大V的发声,到媒体报章的追踪,都在向我们呈现着林林总总的可能性。然而,过载的信息往往导致决策能力的扭曲,现实的情况往往是:看过了那么多顶级的预测和解决方案,却仍然会陷入到更深的彷徨中。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洞察趋势?在多年来致力于将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打造成“行业风向标”的过程中,我们参照国内外的大量关于决策与交流的优秀理念和实践,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和经验,在此选取其中的四种较为实用的方法论,与大家进行分享。1、四步识局,综合要素评估外部环境
面对浩浩荡荡的行业发展大势,应当何去何从,难免让人彷徨。此时,如何从中抽取一些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PEST分析法,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所谓的PEST,是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四类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的缩写。以民办教育行业为例,我们可以着重关注如下要素:
- 1)政策因素,从影响民办教育及其周边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国家发展和规范民办教育的整体政策导向出发,发现外部环境中蕴含的机遇和风险;
- 2)经济因素,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态势、居民收入变化情况以及经济周期所处阶段等,综合判断经济情况能否支撑现有办学定位;
- 3)社会文化因素,对民办教育影响较大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思潮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选择偏好,新生代的生活学习态度等等;
- 4)技术因素,考察技术的发展因素将给未来教育带来怎样颠覆性的挑战和创新机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等领域的发展会对民办教育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通过以上四步分析,我们对民办教育整体发展方向会有更清晰而全面的判断。也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西湖论坛坚持邀约多名在政策法律、产业投资、品牌文化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有深刻见解和丰富实践的嘉宾,在论坛现场集思广益,以期为参会嘉宾带来多元的视角和清晰的方向。2、跨界碰撞,营造“世界咖啡”交流模式
每次西湖论坛的代表来自五湖四海,所处行业不同,代表之间的交流碰撞会产生很多智慧的火花。但如何让这些智慧的火花凝聚成更有效的成果,其实颇费思量。在各种交流机制当中,风靡全球众多学习型组织的“世界咖啡馆”的模式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世界咖啡馆模式,同样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的CL管理资讯公司创立,其主要精神就是跨界(crossover),在一些旨在推动创新的论坛活动中,代表们围坐在铺着纸张的桌前,如同朋友喝咖啡一样围坐在桌边交谈,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之后,大家可以移往另一张咖啡桌,结识新的朋友,交换新的观点,当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时,就会迸发出灵感,激发出创新的思路。在历届的西湖论坛及校董汇等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主题论坛、分论坛、论坛之夜、圆桌研讨以及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旨在为参与论坛的代表提供不同类型的方式,促成交流的效果最大化。在论坛营造的多种交流机制中,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领域、不同职务的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民办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3、一叶知秋,在“小趋势”中发现新机会
要对教育创新的趋势和动向有更深刻的理解,办学人和学校管理者除了要关注民办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发展规律之外,还应对发生在局部区域和部分学校的各种创新案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换言之,要快人一步获得创新红利,就应该主动跳出圈子,发现关于未来教育的“小趋势”。所谓的“小趋势”,最早由美国的未来学家马克·佩恩提出。佩恩因为曾担任过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战略顾问而闻名遐迩。在他看来:“小趋势”指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正在出现一些“最有力的力量”,这些趋势可能与我们的直观印象相反,却正在塑造着即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明天。在民办教育领域中,一些创新的案例正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蔓延生长:比如致力于打造“成全式教育生态”的一土学校;比如充满“创客空间”气息的探月学院;更多的是那些遍布全国各地,以或宏大或微小的创新教育实践改变着教育生态,虽然尚未产生广泛影响,但却在区域卓有成效的各种教育创新。在历届西湖论坛中,我们耳闻目睹了多所在智慧教育、学校文化、组织管理及课程特色等方面的卓越创新实践,这些学校有的位于北上广深,成名已久;有的地处相对偏远的区域,名不见经传。但其间每一次卓有成效的微小创新,都是民办教育“小趋势”的有机构成,值得广大民办学校办学人和管理者关注。从三年前的“最赞校园文化”展示到本届的“卓越创新力民办学校”评选,西湖论坛一直致力于挖掘这些代表“小趋势”的创新实践案例,或许,驱动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就隐含在其中。4、数据挖掘,跳出主观判断陷阱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根据周边人群,比如亲属、朋友等的见闻和经验作为判断趋势的依据。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个人的经验常识以及同事亲友的意见建议,仍是很多人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我们无意否认或许这些信息的方式的必要性,但在日趋复杂的当今时代,如果人们在判断行业趋势之时,过度依赖于感性而片面的信息,往往会导致以偏概全的问题发生,作出草率甚至谬误的决策。好的消息是,在当下,互联网的发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如果能善用这些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从归因谬误和主观判断的偏差中解脱出来,充分挖掘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趋势。根据奥美公关负责人王泽蕴的观点,从人群画像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获取的数据划分为元数据、行为数据和态度数据。以民办学校最为关注的家长及学生的数据为例简要说明:
1)元数据,通常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居住地等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的稳定性比较强,改变也比较缓慢;
2)行为数据,指特定人群可以被记录的行为痕迹,如家长选择学校的具体行为、浏览学校信息的具体时间等;
3)态度数据,涵盖家长群体自身的教育消费态度、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元数据和行为数据,态度数据比较难以捕捉,但其中却往往蕴含更重要的信息。比如,部分家长囿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其他硬性指标的限制,为子女实际选择的教育,是不具有太多特色和差异性的教育,但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向往的教育却是另外的形态。而作为判断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指标,这部分家长的态度数据显然比行为数据更有参考价值。毋庸讳言,理性的数据往往不如鲜活的故事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但却能让大家获得一些对惯常认知带来冲击的全新思维,在每次西湖论坛的现场分享当中,我们都倡导“用数据说话”的理念和实践,也期待大家在判断民办教育行业风向的过程,充分关注数据的价值,增强决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